当前位置:炉石小说网>书库>武侠仙侠>大明锦衣卫1> 大明锦衣卫787

大明锦衣卫787

阳刺破绯色雾霭,将改良后的分馏釜照得锃亮。新安装的陶制管道直通沉淀池,银白色的汞珠正顺着螺旋轨道缓缓流入收集罐。他翻开沾满烟尘的《天工开物》,在"五金篇"空白处重重写下:"财者,民之膏血也。取之无道,虽富必亡。"远处传来孩童的欢笑,王铁锁抱着孙子走过,孩子手中的风车在清风中旋转,扬起的不再是致命的绯雾,而是带着草木清香的晨霭。

  绯毒谜影

  崇祯九年深秋,吕梁山脉的寒风裹着砂砾,如细针般扎在宋应星蒙着灰布的脸上。他混在挑着银矿石的矿工队伍里,望着林家银矿烟囱中翻涌的诡异绯色烟雾,那颜色与他在分宜老家试验时银锭上的红斑如出一辙,心头不由得一紧。

  "咳咳......"刚踏入矿场,刺鼻的甜腥气便扑面而来,宋应星忍不住弯下腰剧烈咳嗽。这味道与普通冶炼烟气截然不同,带着股令人作呕的酸腐味,仿佛是腐烂的血肉混着金属的腥气。

  "后生,新来的?"苍老的声音从身旁传来。宋应星抬头,见一位头发花白、满脸铅灰的老矿工正打量着他。老人背着沉重的矿石筐,腰弯得几乎与地面平行,脖颈处布满紫黑色的斑块,像是被什么腐蚀过的痕迹。

  "这是胭脂虫胶。"老矿工王老汉见他盯着烟囱,警惕地左右张望了一番,才压低声音解释道,"掌柜的说,这能盖住毒烟,还能让银锭成色更好。每天开工前,都要派人往烟囱上刷一层。"他边说边往地上啐了口黑痰,痰里带着暗红的血丝。

  小主,

  宋应星心头猛地一震。他想起自己曾在泛黄的《异域志》中读到过,胭脂虫红的主要成分洋红酸,若与某些金属蒸汽发生反应,极有可能产生剧毒物质。此刻看着眼前猩红如血的烟雾,再联想到晋商送来的银锭上那些神秘的红斑,一个可怕的猜想在他脑海中成形。

  "老伯,这东西用了多久了?"宋应星装作不经意地问道,目光却紧紧盯着老人布满黑斑的手。

  王老汉叹了口气,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苦涩:"有半年多了。自打用了这玩意儿,兄弟们咳嗽得更厉害了,夜里还总觉得骨头缝里像有虫子在爬......"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宋应星只觉浑身发冷,指甲几乎掐进掌心。他强作镇定,继续与王老汉闲聊,目光却不时扫过烟囱上那层暗红的胶状物。趁着老人不注意,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装作系鞋带的样子,迅速刮下一些胶状物,藏进宽大的袖中。

  回到临时落脚的破旧客栈,宋应星立刻闩紧房门。他小心翼翼地取出胶状物,放在从分宜带来的小坩埚里。当他将模拟冶炼产生的汞蒸汽通入坩埚时,惊人的一幕发生了:暗红色的胶状物开始剧烈翻滚,渐渐变成诡异的紫色,同时散发出浓烈的杏仁味——这是氰化氢中毒的典型特征!

  "果然如此!"宋应星猛地站起身,撞翻了身旁的木凳。他想起矿场里那些面色青灰、不停咳嗽的工人,想起王老汉脖颈处的黑斑和带血的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愤怒与愧疚。愤怒于晋商为了利益草菅人命,愧疚于自己为何没有早点发现这致命的隐患。

  然而,还没等他想出对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突然从客栈外传来。宋应星脸色一变,迅速将试验器具藏进床底,又把记录着重要发现的纸张塞进怀里。

  "哐当!"房门被粗暴地撞开,几个蒙着面的黑衣人闯了进来。为首之人身材高大,腰间的玉佩在烛光下泛着冷光:"宋举人,这么晚了还在忙活?"对方的声音带着一丝嘲讽,"我们东家有请。"

  宋应星握紧怀中的纸张,暗自思索脱身之计。他知道,自己的发现已经威胁到了某些人的利益,而前方等待他的,必将是一场生死博弈......

  被带到一处豪华的宅院时,宋应星终于见到了幕后之人——林家银矿的掌柜林耀祖。此人穿着锦缎长袍,手中把玩着一枚色泽艳丽的银锭,脸上带着意味深长的笑:"久闻宋举人博学多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将银锭放在桌上,推到宋应星面前,"只要你对此事闭口不谈,这锭银子,还有更多的荣华富贵,都归你。"

  宋应星盯着桌上的银锭,银锭表面流转的光泽下,隐约可见那些熟悉的红斑。他想起王老汉佝偻的背影,想起矿场里工人们痛苦的咳嗽,心中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用活人试毒,赚这种带血的银子,你们就不怕遭报应?"

  林耀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猛地拍案而起:"敬酒不吃吃罚酒!来人,把他给我......"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放开我!"熟悉的声音传来,竟是王老汉。宋应星透过窗户,看到老人被几个家丁押着,手中高举着一张纸——正是自己藏在客栈的试验记录!

  "乡亲们!这胭脂虫胶是毒!会要了我们的命!"王老汉的喊声在夜空回荡。很快,外面响起了越来越多的应和声,矿工们举着火把,愤怒的声浪如潮水般涌来。

  林耀祖脸色大变,慌乱中抓起桌上的银锭就想逃跑。宋应星趁机冲上前,一把夺过银锭,大声喊道:"大家看!这银锭里藏着杀人的秘密!"他将银锭高高举起,在火把的照耀下,那些诡异的红斑清晰可见。

  在矿工们的怒吼声中,林耀祖等人被愤怒的人群围住。宋应星站在高处,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场斗争虽然暂时胜利了,但要彻底改变现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后来,宋应星将这次经历详细地写入了《天工开物》,并在书中警示世人:"利字当头,不可忘义;取财之道,当存仁心。"而那曾笼罩着林家银矿的绯色毒雾,也终于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在匠人之间代代相传。

  绯雾真相

  崇祯九年深秋,吕梁山脉的寒风拍打着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