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

白绝不仅仅是只有一首诗。”

  文武百官在看一场视觉盛宴。

  贺知章赞叹:“李白的想象实在是大胆而又瑰丽。”

  “想必李白这次的外出游历,当真是看到了很多的美景。”

  “我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后人说,总觉得李白没有老过了。”

  这诗实在是太意气风发,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仙极为昂扬的自信。

  有官员感叹了一句:“诗仙比诗圣早出生很多年,那毕竟是盛唐孕育出来的诗人呐,怎能不沾有盛唐的气度呢?”

  所有人又都想起了那个盛唐。

  天幕反复多次讲述安史之乱,从各个角度来把唐朝大厦是怎样一点点倾颓演示给所有人看。

  于是所有人,包括李隆基在内,都身陷安史之乱的阴影之中。

  是的,他们这些触及朝廷核心地的官员们在这几年都紧绷着脑袋中的一根弦。

  他们怕帝王昏庸,怕奸臣当道,怕天幕讲述的一切照实发生。

  那样一个表皮繁华而内里腐烂的大唐不是他们想要的。

  他们一众人谨小慎微低头前行了实在太久,久到忘记抬头看看他们所创造的新大唐究竟是什么模样。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被捆的结结实实。

  安禄山就躺在地上,进的气没有出的气多了。

  早在高封两位将军,颜氏一家,还有哥舒翰等诸位大臣将军一个接着一个来到这里的时候,安禄山就已经快把自己吓死了。

  他到底不是天幕里的安禄山,也终究没有实打实经历过帝王给的那些宠爱。

  他是被李隆基带着坏心“揠苗助长”拔起来的,他没有那份见识,没有那些阅历,更没有成堆金银堆起来的胆识。

  早在李隆基知道他是安史之乱罪魁祸首的那一日,他就该死的透透的。

  但因为天幕,他又多活了很多时候。

  可这不能改变他必死的结局。

  众人看着在地上苟延残喘的安禄山,又看着天幕之上大唐的秀丽风光,真正觉得,大唐不一样了。

  【我们之所以觉得李白没有老过,大概是因为李白的诗永远是那样自信,他永远都是那个意气风发,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挥毫泼墨的诗仙李白。】

  【但李白真的没有失意的时候吗?】

  【纵观李白这一生,他有很多失意的时候,只是他从不在诗中表达自己的失意,而我们就理所当然地以为李白顺风顺水过了一辈子。】

  【其实刚出家门的李白就吃了一个结结实实的闭门羹。】

  【我们说李白是诗仙,但李白并不是没有任何凡人愿望的仙人,他也和当时所有的文人一样,希望能够步入朝堂,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家中从商,因为家庭的原因,他没办法走科举的路子入朝为官,既然这条路行不通,那就只能靠贵人的引荐和提携了。】

  【于是李白去拜见了当时的渝州刺史,李邕。】

  【对拜访李邕这件事,李白是信心满满的。首先,李邕也是个喜欢结交名士的风流之人,史书上记载李邕:“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邕能文养士”。】

  【李邕自己的文采也不错。在唐玄宗封禅泰山回长安的路上,李邕带着自己的几篇文章去到封禅队伍的必经之路,把自己的作品给李隆基看。】

  【文章确实写的好,李隆基夸赞了两句。但是李邕这个人,持才傲物的性格不比李白少一点点,于是李邕因为李隆基夸了他两句,说自己“当居相位”。】

  【所以这引起了当时的宰相张说的不满。不仅张说不喜欢他,在张说之前当过宰相的姚崇也不喜欢他,甚至之后的宰相李林甫也不喜欢他。】

  [他是为什么能让那么多人不喜欢?]

  [其实要是跟李白一样有才,狂点是好事,能被夸夸,但是没有匹配的才名就这么狂,只能说怪不得大家都不喜欢他。]

  天幕一下提到了李隆基之前的两任宰相,李隆基脸上露出缅怀的神色。

  实在是很想姚崇跟张说。

  唉。

  他们都不喜欢这个叫李邕的,一定有他们的道理。

  至于李邕曾经拦驾让他看文章这件事,他确实是忘记了。

  罢了,记不住,那就说明并不是那样地有文采。

  【李邕在没多久后被贬了,原因是挪用公款。李邕是个有才人,也有一段舍己救人的传奇故事,但他并不能算是一个好官儿。】

  【但李邕才名在外,敬仰他的人确实不少。李邕初次见李白的时候,他已经五十岁左右了。他过惯了人人都巴结他的日子,这里面的人有商人,带着金钱来结交。也有年轻人,谦虚请求李邕的指点。】

  【甚至连年轻的杜甫都因成功见到了李邕而骄傲,他有诗云:“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而李白,自然就被李邕归为应该虚心请教的年轻人一类。】

  【可李白终其一生都没能跟谦虚扯上关系。】

  【李邕也给了李白一个见面的机会,但见到李白后的李邕紧皱眉头,只觉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