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面试

  面试是全院统一进行,但最后的排名是由各个专业自己决定。作为北航最核心的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大约会有二十名候选人参加面试。

  门口的布告板上,保研面试的时间表和候选人名单已经贴了出来。许宁望着不远处的公告板,心里嘀咕着:“还没开始推免面试呢,就直接按博士生待遇来,这不像是内定了吗?”

  随即,他意识到对方正准备参加保研面试。

  真正令人震惊的是面试官的阵容。其中一位面试官是航空动力专家、燃气涡轮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兼首席研发师刘振响。

  除了刘远博教授等几位老前辈外,现场还有院长唐正林和两位院士!

  面试和答辩有所不同,比如不需要准备太多书面材料,只需要针对提问给出答案即可。

  保研面试定于一周后的某个下午进行。按照面试规则,每个人会依次单独进入考场。

  根据姓名笔画排序,许宁排得相对靠后,因此他并不着急。当他到达现场时,前面大部分人都已完成面试。

  没过多久,秘书就叫到了他的名字:“请下一位,许宁。”

  随着许宁步入面试室,七位评委教师几乎同时调整了自己的坐姿,特别是坐在正中央的刘振响和杜亦熵。

  前者戴上了一直搁置桌面上的眼镜,后者则打开了面前的一本厚实笔记,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显然,两位专家今天的访问有着明确的目的,前边那些人的表现并未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请坐,许宁组员。”

  “好……”

  “许宁组员,我们之前审阅过603研究所提交的‘大展弦比平直翼颤振模拟及主动控制’的技术报告,有些地方我很感兴趣,想借这次机会向你请教几个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许宁胸有成竹,而刘振响与唐正林显然对这部分内容并不太关心,因此这部分讨论很快就在十分钟内结束了。

  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无往不利。

  首先发言的是唐正林,听完回答后,刘振响点头表示认可。

  许宁站在那里,眉头紧锁,显然在深思熟虑。

  “嗯……”他低声喃喃着,尽管他对航空工程和结构力学并不精通。

  “偶极子格网法建立的模型太过局限,只适用于大展弦比的平直翼研发,对于压气机这样的复杂系统是行不通的。”

  其实,许宁从未亲眼见过603研究所提交的那份具体报告。

  然而,他在黑板上迅速地写下了一串串公式,几乎是一气呵成,没有翻阅任何参考材料。

  这情景让在场的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他不仅浏览了资料,而且似乎还理解透彻了。

  对许宁来说,这些技术难题似乎不成问题。

  刘振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能有些刁钻,但看到许宁的表现后,他决定不再追问,准备结束这次交流。

  坦白讲,在这次面试之前,刘振响对许宁的能力还是有所保留的。

  “我建议我们可以尝试能量法来进行三维非定常流动的计算,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评估叶片上的非定常累积功,以此判断叶片是否出现了失速振动。”

  “虽然第二种方法对计算机而言更加精确,但由于它增加了空间方程的复杂性,所以计算负荷会显着增大。603研究所可能就是出于实际计算资源的考量选择了第一种方法。”

  “你有想过将这种模型应用到航空发动机的转子叶片上吗?

  现在很多先进的发动机采用了小展弦比的转子叶片,目的是为了简化结构并提高可靠性,但这却引发了严重的颤振问题。”

  终于,一直保持沉默的刘振响发言了。

  “事实上,通过偶极子格网法得出的气动力影响系数矩阵q依赖于减缩频率k和马赫数m,这是频域内的气动力。

  但如果我们要建立气动伺服弹性的状态空间模型,则需要将这些气动力的表达式从频域转换至时域。”

  “既然高空平台试验顺利,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刘振响说道。

  高空模拟平台可以在地面模拟飞机在不同高度下的飞行状况,对发动机进行全面测试。

  若过程中出现任何突发状况,确保能够随时响应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远见卓识和执行能力,并非人人都具备。其中一人便是杜亦熵。

  按时间推算,他应该刚刚因为成功领导了SB-101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台项目,而被授予了工程院院士的称号,兑现了自己“不在山沟里造出高空试验台绝不离开”的诺言。

  如果是在二十年后,这样的成就足以让一个专业的组员轻松获得二十多个保送研究生名额。当然,他也兼任京航大学的教授。

  不过想想,在601研究所大家都习惯称他为“杜博”,再去纠结这些称呼上的细节也就显得多余了。

  最后一个环节是自由提问。

  “我有个问题……能给我一支粉笔吗?”许宁开口道。

  “为了达到最小误差,这些未知数间的关系应当满足j/q=∑k从0到e……”他边说边在黑板上书写起来。

  这问题乍一听,似乎与他的先前研究无关,但实际上,只有真正理解该模型的人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