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炉石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书店卖明史,朱元璋懵了!> 第144章 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道题

第144章 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道题

p;“臣为皇上贺!臣为大明贺!”

  其他大臣也都跟着站了出来,拜下高呼。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得意忘形,摆了摆手,道::“说这个还为时尚早,咱今天把这个给你们看,是想要你们帮忙着一起把这个红薯推广出去,让咱们大明的百姓都能吃上一口饱饭。”

  大臣的背后基本上都有大地主或者大家族,所以想要快速推广红薯还得要依靠他们,效率会比各级官府层层往下压去推广要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要他们背后的大地主或者大家族开始种,那么很快就可以传播出去。

  而在场的大明所有文武大臣对此并不抗拒,因为推广红薯很明显是多方共赢的事情,而且他们说到底是朝廷命官,这种有利于百姓而不涉及斗争,甚至有可能名留千古的事情,没有人会拒绝。

  “臣等,谨遵圣命!”

  满朝文武齐齐出声应诺。

  这一次真的是朝野齐心,上下积极推广红薯。

  也正是因为朝野上下齐心都在积极的推广,所以今年的春耕,红薯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地方种下……。

  ……

  另外一边,大明的第二届恩科考试也开始了。

  上一次恩科,也就是大明的首届恩科,便已经出现南北分化的现象,后来更是因为有心人的推波助澜,差点儿引发类似后面才爆发的南北榜案的大案。

  不过这样也把问题提前暴露了。

  朱元璋在参考了后面南北榜案的解决方案,想要进行南北分榜考试,但后来听朱辰的分析,分南北榜考试后来成了滋生朋党之争的温床,也让后来的文官朋党强大到竟能对抗甚至控制皇权,朱辰的建议是分科考试。

  一科还是和以前一样以诗词文章为主,另一科则以生产生活的知识为主。

  南人善诗词,而北人则更加务实,两科正好对应南北方学子各自所长,而且也能更好的为朝廷选拔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学子。

  今年的恩科考试,就是按照朱辰说的来进行。

  第一天考试还算无风无浪,因为第一天考的是和以前一样的诗词文章。

  而第二天考试就波澜骤起了。

  考场内。

  第一天都是唰唰唰的写字答题声,而第二天则是一片唉声叹气。

  当试卷发现来的时候,所有考生都是懵的。

  虽然说考试前已经说明了有两科,这第二天的这科主要考生产生活知识,学子们还以为是考类似于策问那样论证式的长篇大论。

  谁曾想,竟然真的就是生活和生产的常识。

  譬如,稻、麦、麻、豆、桑、棉、葛等的种植,砖瓦、陶瓷的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等。

  所有考生都傻了。

  这可是大明最高级别的考试啊,怎么考最底层百姓那些田间地头的知识?

  完了。

  这是南方学子看到试卷后的第一个念头。

  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圣贤书中哪有这些知识啊。

  北方的学子倒还好一些。

  因为他们的生活比南方的世家大族要更为艰苦,他们要更多的参与到生产生活当中。

  而且,上面考的很多知识,其实很多都是《天工开物》里面的知识,而《天工开物》已经在报纸上连载了一年有余,全国范围内的百姓对上面的知识都非常的认可,因为上面的知识真的他们的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而且是很大的指导作用。

  而这些北方学子作为读书识字的人,村里面很多不识字的都找他们请教,让他们帮忙把报纸上的知识读给他们听。

  所以,北方学子有些是实际参加到生产当中,有些是耳濡目染,无论如何,他们对这些知识多多少少还是懂一些,有个别甚至懂得还不少。

  懂的自然奋笔疾书,不懂的就只能搔首挠腮。

  铛铛铛!

  提示准备交卷的钟声响起。

  好多考生的试卷都还是空白或者只写了少许,听到钟声就像是听到了催命声,吓了一大跳,急忙惊醒,想要填满试卷。

  但是,他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写,急得额头直冒汗,下面的膀胱更是一阵收缩,差点儿就憋不住了。

  但是交卷的钟声还是响了。

  “好了,都放下笔,交卷!”

  随着试卷还是被无情的收走了,有的人像是泄了气的皮球直接瘫软在地,更有甚者,直接尿了,一股骚气弥漫整个考场,让收卷的考官一阵皱眉兼叹气……

  ……

  出了考场,所有学子都是情绪激动,都在激烈的议论中。

  因为这一次考试的试题不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这么简单,而是实在太惊世骇俗了。

  其中有一道题,更是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印象深刻。

  那道题是这样的:两个铁球,一个重一斤,一个重十斤,同时从城楼的同一高度落下,哪个先落地?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