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历史时刻

着时间的推移,不到我不适应了。于是,我学会了和自己相处,学会了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学会了管理钱财,也学会了照顾我师父……我师父虽然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但是在生活上,我只能用‘邋遢’来形容他。”

  “到了后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会迅速地熟悉环境,并且很快和小伙伴们玩到一块,就算是走马观花,我也能走出几个好朋友来,每个地方的门门道道我都会努力摸清楚,尽量不让自己看漏。因为就算师父不考验我,时间也会考验我。”

  “等我长大了一点之后,我师父答应了带我旅游的请求。但是他有一个很特别的条件,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特殊条件,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陈弋霈两人好奇问道:“什么条件?”

  “想去什么地方都可以,但是我要用那个地方的人文情怀、历史来源、建筑风格、格局寓意等等信息,去说服他老人家,而且是只能用我消化之后领悟出来的东西说服他了,他才会答应带我去。没说服,就自己想还要不要去了。”

  “开始我以为挺简单的,结果我师父这家伙完全就是扮猪吃老虎,他很多东西都懂,甚至书里面、网上资料里面没有的东西,他都知道,没有实打实的内容,根本忽悠不了他……自从失败过几次之后,我只好沉下心来,努力研究。”

  “就比如说故宫,故宫里的文化沉淀太丰富了。我总不能全部都学会吧,所以我只好从建筑明细、风格和布局这方面下手。”

  “我还记得当时用来说服我师父的具体内容。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诞生过550多位帝王,80多个封建王朝,为他们建造的都城达上百座,都城中的宫殿建筑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皇家宫殿伴随着王朝兴衰,散落在东亚的河谷平原上。但这些数不尽的宫殿,大多都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唯有明清紫禁城,是至今完整保留且体量最为庞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一方面,它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宫,距离现代社会较近;另一方面,紫禁城在皇家建筑艺术中达到了高峰,其在建筑功能、结构、空间防御性、耐久性、布局上,都是历代宫殿建筑中的集大成者,这使得它在近代频繁的战争中,屡次曝光于硝烟弥漫之下,却有幸得到保留。”

  “接着,我没有讲述她的建造史,以及她曾经的主人和背后的故事。”

  “我是直接给我师父介绍这紫禁城的建造布局,从建筑学的角度去介绍。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体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城门,门的两侧各建有一个垂直方向的墩台,墩台上建有庑廊、阕楼(角楼),与正门门楼合称为“五凤楼”,从空中俯瞰午门的平面呈现“凹”字形,这样的围拢布局既有利于防守,又增加皇宫大门的威严气势。进入午门,映入眼帘的是太和门广场,空间瞬间变得开阔……”

  “就这样,我给我师父讲了一下午的故宫布局、结构和功能,以及每一个设计里面的作用,这么详细的建筑知识,估计很少人能够知道得这么清晰,于是师父最后被我说服了,并且在故宫,在实地,又让我现场给他讲了一回。”

  萧易寒至今还记得,当看到自己在书里面研究了很久、很透的故宫,真正、真实地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就像见到了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佳人,那种无与伦比的圆满感觉,是多么的奇妙……

  这应该算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用目标和到实地奖励来激发学习欲望,这是一种特别的——激励教育法。

  “越到后面,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情况,我先口述一遍,然后又在风景名胜、历史风物或者是秘地现场给他讲一遍。到后来突然发现,我竟然懂了这么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正如你们两个一样,成长到现在,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才华,我们国家甚至我们这个世界这么大,可想而知,人才兴盛犹如过江之鲫。当有一天,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时,如果我们能够集合我们这些人的力量,整合起来,高效发挥出来,我想任何的难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在古代时,由于地理认知及活动界限,国家文明的存在形式以传统农耕文明为载体等原因,于是我们受到了距离和资源的限制,无法整合更多的资源,所以我们才会出现以地域为界线的封建朝廷,东半球和西半球在经济、政治、科学、人文等方面根本无法交流,只能各顾各的。”

  “资源的限制可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比如说很简单的,白开水。我们国家很早就有喝热水的传统,但是要让白开水普及到普通老百姓,还真是非常的不容易。”

  陈弋霈和方济不禁不约而同地问道:“为什么?”

  “因为缺乏燃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名列第一,比粮食还重要。”

  “粮食种下去总有几分收成,但是柴火却是越砍越少。中国几千年历史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循环,随着人烟繁盛,大量的树木被砍伐作为燃料,开始能源缺乏,然后是生态灾难,再加上瘟疫和战争,人口大量减少,自然生态恢复,大乱之后大治,周而复始,形成一种周期性的循环。”

  “这个我还专门研究过,拿实际数据来跟你们说吧!在清朝前期,就是公元1644年-184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为21%-17%,1644年中国总人口大致是2亿人,满清入关战争消灭了近1亿人口,后来历经几代休养生息,到乾隆年间恢复到2亿人,人口的增加,让森林覆盖率从21%降到17%。”

  “到了1911年清朝末期,中国总人口增长到5.5亿,森林覆盖率也降为15%,然后是几十年战乱,到1949年,中国总人口是5.4亿,森林覆盖率降为12.5%。”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说明中国即使通过引入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但是如果生产力水平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中国人口的上限就是5亿人口左右。”

  “制约这个人口上限的,就是柴火,也就是现代所讲的能源。”

  “直到工业革命,出现新能源诸如蒸汽机、电力、石油这些技术奇点,这个桎梏才被打破。”

  “所以说,我们既需要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