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解剖学先驱者
九月廿三,赵昕来到了自己名下的汴梁报社总部。
这次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要办,只是为了给他目前最得力的班底发福利。
毕竟华夏的管理学的精髓在于功归于上。
虽然中层干部多半是因为大老板的意志骂你,但这种场合大老板一定隐身,或者直接不在场。
而发福利,尤其是重大福利,大老板必定会隆重登场,并在颁奖时亲切慰问勉励,以让全体员工深切感受到平易近人,心中还是有着公司员工的为基本目标。
而本朝的厚养士大夫还体现在休假上,什么春节、寒食、冬至通通放假,正牌公务员光落到纸面上的假期就超百天。
虽然并不是全部能落实,但光是看着就幸福感满满。
所以民间才会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诗广为传诵。
因为相较于普通百姓需要栉风沐雨,全年无休地讨生活,当官的简直是躺在官印上睡大觉。
相较之下,在汴梁报社总部的这些举人进士们堪称条件艰苦。
作为官员预备役的他们在报社还未走入正轨的初期筹备期,常常要一人身兼数职,像个被不断抽动的陀螺连轴转。
哪怕现如今已经走入正轨期,在严格的沙汰下,人手还是不敷使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三天假期。
而且根据报社现今的扩张速度看,这样艰苦、容易令人心生怨气不平的条件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因为赵昕如今还做不到削减官员过滥的假期,所以猛猛撒钱成为了他目前凝聚班底的主要方法。
更何况如今民间风传报社后头站着的就是他这个太子,在报社内工作能三五不时见到宰执一级的高官,导致人竞投之。
报社跟前立的搜集信息新闻的大木箱常常塞满了自荐书,直到负责搜集舆情的王中闵在木箱上钉了自荐书入此箱者,本报永不叙用的小木板,情况这才稍有好转。
说难听些,如今报社中汇聚的这些人都是冲着他这颗梅子来的,所以他必须得三五不时是露露面,好让大家解渴。
“李和正,入报社三月,撰稿三十五篇,录用十二篇,其中头版一篇,次版六篇,得钱一百三十五贯,排名第九!”
“郑从通,入报社四月……”
外间的唱名声,银锭落在木托盘上的沉闷声,还有人群聚集在一起的的恭贺和讨论声,如同一首无规律、但分外和谐的协奏曲,直直传入主屋内。
今天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一众重臣都不在,主屋内就只有赵昕,和现如今被东京城百姓戏称为十四宿的报社明面创始人。
他们是当初在都亭西驿围攻贺从勖的主力,成功让赵昕注意到了他们。
于是赵昕在派皇城司观察了他们行为,打听了过往的人品口碑后,认为可堪一用,遂派薛泽将人收入麾下,把建立报社的任务给丢了过去。
虽然现在看汴梁日报如日中天,其余四份报纸紧
紧跟随在身侧,如护卫者一般保驾护航。
就算是销量最低的边报,也能按着东京城内其它小报锤。
如今的东京城中已然有一日不看报,便觉落于旁人,思绪不畅的说法。
梁鹤甚至训练皇城司兵卒的时候,通过有人在高价收购往期日报的消息,反手捉了四个辽国探子,两个西夏探子。
但回首一看,报社的建立真是十分艰难。
赵昕只负责了收购与提供大方向,旁的诸如整合人员、厘清账目、消息渠道维护、供应商招募等事宜,都是以胡琛为首的十四人从无到有的一点点摸索建立起来的。
赵昕很多在时人眼中不切实际,连范仲淹都会惊叹的“文意质朴,针砭时弊,无有淫词浪语夺人眼球”的超高要求,都硬生生被他们给攒了出来,并且一直坚定地奉行着。
所以才有今天风行各处,官衙抢着订货的的局面。
回首往事,总是容易让人心生感叹。
赵昕也不例外。
他端起了茶杯,对着下首的十四人道:“多亏大家,不过短短半年,就有了今日气象。我还年幼,不能喝酒,便在此以茶代酒,谢过诸位连日辛苦。”
浑不觉自己这幅小小身板,一本正经地说出这些话违和感有多么强烈。
但在场之人都知晓他的身份,并无一人笑出声,反而都热泪盈眶。
诸人中胡琛为首,于是代众人说道:“为国家做事,替殿下分忧,帮百姓张目,抒心中抱负,怎敢言辛苦二字。反倒是我等,要多谢殿下给我们这个机会。”
站的角度不同,对事情的态度观感也就不同。
赵昕觉得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还甩手掌柜当得逍遥,把胡琛他们折腾得不行。
但在胡琛他们眼中,赵昕就是从天而降的神祇,不仅他们拉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撕裂感,还委以重任,给予一百二十分的信任与资源。
于胡琛个人而言,是永远忘不了薛泽带他去樊楼结款的那一天。
太子殿下甚至担心他们钱花完了不好意思开口,直接让他从味精的利润里抽,直到报社走上正轨才调派了一个账房来。
这是何等的信任!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