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炉石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穿越成无敌的明朝皇帝> 第13章 改革军队,才能救大明朝

第13章 改革军队,才能救大明朝

  宁远大捷后,兵部尚书王永光满脸笑容地对明熹宗朱由校道:“陛下,袁崇焕等将领此次战功赫赫,实在是大功一件啊!”

  明熹宗朱由校点了点头,直言道:“宁远大捷的胜利,乃是‘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大胜仗。此等战功,实在是令人欣慰。”

  王永光连忙附和道:“陛下圣明!此次袁崇焕大败后金,使得贼军望风而逃,真乃我大明之幸事!”

  朱由校龙颜大悦,当即下旨,称赞道:“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袁崇焕当受重赏!”

  而在明朝的另一边,后金的努尔哈赤却是满脸阴沉。

  “父汗,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皇太极问道。

  努尔哈赤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道:“我领兵打仗四十年来,从未遭遇过如此惨重的失败。宁远这道防线,实在是太坚固了。”

  皇太极皱起眉头,“难道我们就这样放弃吗?”

  努尔哈赤摇了摇头,“不,我们不能放弃。但是,我们需要重新制定战略。”

  皇太极点了点头,“父汗说得对。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这道防线。”

  努尔哈赤深吸一口气,“我们要加强侦查,了解宁远防线的弱点。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己的实力,准备再次进攻,去寻找别的路线进攻。”

  皇太极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父汗放心,我一定会带领我们的军队,突破这道防线!”

  努尔哈赤看着皇太极,心中充满了期望。他知道,他们必须要克服这次失败,才能继续前进。

  宁远大捷后,现代人朱少龙穿越成的明熹宗朱由校,对宁远城的守军将士们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和崇高的荣誉。

  他亲自颁布诏书,亲自为一部分军人发赏银,赞扬守军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抵抗。收买军人的心。让他们忠于皇帝。

  朱由校赐予宁远城守军将领袁崇焕丰厚的财物,并晋升他的官职。袁崇焕成为了众人瞩目的英雄,他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大明帝国。

  其他守城将士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奖励,有的被赐予金银财宝,有的被提升军衔,还有的获得了土地和府邸。

  这些封赏不仅是对守军将士们的肯定,也是对他们辛勤努力和牺牲精神的回报。

  朱少龙穿越成的明熹宗朱由校,一直在思考,要如何改革大明的军队,让大明的军队强大起来。

  在大明的一个僻静军事小据点,几个士兵围坐在一起。

  此时,小据点里没有外人,他们畅谈的对话中,无意间透露出了历史上大明朝军队的真实状况。

  “如今这大明军队,看似庞大,实则外强中干,如同一棵参天大树,表面枝繁叶茂,内里却已腐朽中空。”一位年长的士兵张三忧心忡忡地说道。

  “是啊,大明军队军纪溃散,如一盘散沙,军户平时要去种地,战时才集合在一起,造成军户和将领之间根本就很陌生,根本就互不信任。将领们贪污腐败,克扣军饷,士兵们平时种地,练兵时间不足,士气低落,毫无战斗力可言。和后金军作战,几十个建奴兵。能打败上千的大明军队,”另一位士兵李四附和道。

  “曾经的大明军队,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何等威风!如今,却成了这副模样,真可悲可叹啊!”张三叹息道。

  “有的地方军备废弛,武器陈旧,军费被贪官贪污了,又如何能抵挡住外敌的入侵?”士兵李四愤愤不平地说道。

  “上面的官只知争权夺利,朋党之争窝里斗,他们朋党之争,连国家安危和边防都不顾,何曾关心过我们这些普通军户的生死?军户为国作战,却经常连饭都吃不饱。”一位年轻的士兵王二怒声道。

  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大明军队现状的无奈和失望。

  士兵张三叹息道:“我们当兵的,实在是太惨了!”

  李四点头应和:“是啊,军中条件艰苦,经常饿着肚子打仗,而且。就算我们忠心耿耿,在皇帝和士大夫眼里,也不过是些毫无价值的人。”

  张三愤愤不平道:“明朝在太祖皇帝时,建立户籍制度,将百姓按照职业属性分成各色的户籍。农民为农户,手艺人为匠户,我们当兵的就被归到了军户里面。各类户籍,世世代代不能更改,我们军户,世世代代都为军户,没有晋升通道,在社会上地位低下。充军打仗时,父亲战死了,由儿子去补上。儿子战死了,又由儿子的兄弟去补上,这就是大明固化的军户制度。”

  李四哀叹一声:“哎,在明朝,当乞丐都比当军户强。当手艺人也比军户强。他们至少有自由,而我们军户呢,世世代代都要被束缚在边关的苦寒之地,一生下来,就只有这一条路,世世代代只能当一个兵,连晋升成将领的机会都没有。”

  张三越说越气愤:“军户平日里为大明朝种地,战时替他们卖命,出征的各项费用还得自己掏腰包,钱不够,有的军户就只能把家里的东西都卖了,甚至卖儿卖女去凑。有的军户出外打仗保卫国家,家中的老婆也被别人勾引走了。我们当军户的真受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四苦笑道:“明太祖皇帝制定的军户制度,不要朝廷掏一分钱养活军队,让军户自己养自己,”

  张三感慨道:“是啊,军户可谓是明朝社会地位最低的一群人。就连种地的民户和靠手艺为生的匠户,都不愿意嫁女儿给军户,我们许多军户到了四十多岁,都娶不到老婆。”

  李四愤愤不平,道:“是啊,民户和匠户,都嫌我们穷,嫌我们下贱。”

  张三回忆道:“国家很富有的时期,各地很多军户家庭就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何况现在明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