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一席话正中康熙心中最担心的地方,他本来并不想先动吴三桂,而是打算分而治之,但是三藩也不是傻的,他们几乎已经达成了共识,想要撤藩就要面对三藩共同的压力,只是康熙并不是那种屈服于压力的人,他顶着孝庄质问的目光坚持己见:“正因为当初吴三桂初镇云贵时给了他便宜行事的旨意,任由他选派、任免官吏才养成了如今这般庞然大物,若不趁着现在我大清实力还胜过三藩的时候动手,继续姑息下去,届时朝廷恐怕连反抗的能力也没有了。”
见孝庄若有所思,康熙连忙加把力继续道:“孙儿通读史书,自古以来,一个国家倘若形成主弱臣强之势,则下臣必反,依孙儿看来,三藩如今已经是撤也反,不撤也反,还不如先发制之,反倒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更何况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留在京师为人质,想来他们即使变乱也会有所顾忌,否则内部不稳何以对抗朝廷?”康熙心中认为以如今八旗和绿营的实力,只要不同时对上三藩,还是胜算极大地。
孝庄看着自己的孙儿,心中升起一股无力感,她自然知道自己这个孙儿有着怎样的雄心壮志,但是他还是太天真了,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大清的实力,如今八旗早已不是入关时骁勇善战的八旗了,何况比起汉人的数量,八旗根本不够看,一旦和三藩开战,若是只派汉军绿营,死得多了怕汉人不稳,立功多了又怕功高震主,但若派八旗出征,大清根本耗不起,一旦八旗将士伤亡太大,必将动摇国本,将来大清靠什么来坐拥天下,威慑汉军?而且派谁领军征战?那些亲王贝勒老的老,小的小,如今又有几人能派上用场?
但是这话孝庄不能也不敢说出口,不只是因为康熙的心高气傲,而且还在于她终究是蒙古科尔沁的女儿,这等几乎是否认八旗实力的话一出口,恐怕她这个太皇太后也没好果子吃,爱新觉罗家的爷们和八旗各个世家素来自负勇武,这等长他人志气的话肯定得不到认同,加上几个宗室里德高望重的老王爷都是战功彪炳,而且只认哲哲是他们的大嫂,自己这个太皇太后在他们眼中终究是个靠儿子上位的妾而已,根本不够分量。
孝庄按捺住心中的焦虑,试着再次说服康熙,语重心长地道:“皇帝何不换个角度想想,如今吴三桂已经是何等年纪?只怕不消十年就要入土了,而皇帝那时正当壮年,用十年的时间来积累实力,届时只要吴三桂一死,三藩群龙无首,撤藩自然水到渠成。可是如今吴三桂犹在,爪牙遍布长江以南,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朝廷此时并没有压倒性的实力可以一战而下,一旦开战势必会形成南北对峙之局,到时候年深日久,大清可能承受得起这等消耗?”
孝庄出身草原,看多了父兄出征在外,征战沙场的事情,嫁给皇太极之后,也是跟着经历过不少战阵的,甚至亲自前往招降洪承畴,对于战争大局的把握要比康熙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雏儿好上太多,一眼就看出撤藩终究是件耗时长久的大事,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
康熙眼神闪了闪,他当然很清楚吴三桂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不过二十年纪,肯定能等到他死去,但是他不甘心,也不敢去赌吴三桂的寿数,他对三藩已经忍耐太久了,甚至朝廷对三藩的容忍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官员们个个都想着只是费些钱粮安抚即可,能不动武就不动武,毕竟吴三桂善战之名无人不知?但是若吴三桂再活个十几二十年怎么办?朝廷哪里来那么多钱养着条随时会反咬一口的狼崽子?
更别说到那时候一旦三藩羽翼丰满,而朝廷经过这么多年的入不敷出,手中无钱无粮,拿什么去打仗?拿什么去撤藩?到那时说不定大清就要重蹈明朝的覆辙,不是毁在吴三桂等人手中,就是被迫退回关外,一旦出现那种结局,无数八旗将士浴血奋战才得来的锦绣河山就此断送,他也必将成为大清的千古罪人,这是康熙决不能容忍的。
康熙抬起头直视孝庄的眼睛,目光坚硬如铁:“皇祖母,您的话孙儿不敢苟同,朕是君,三藩是臣,孙儿不愿做个受人威迫、仰人鼻息的皇帝,当年的鳌拜如是,现在的三藩亦如是,孙儿要这大清真正一统天下,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即使御驾亲征,南方的半壁江山朕也势在必得!”在康熙心里三藩非撤不可,三藩想要脱离大清,自成一国,除非他死!
第62章 帝王之心
春日的阳光照耀在钟粹宫的琉璃瓦上,反射出温暖人心的光芒,但是身在书房中的康熙却觉得说不出的冷意,他手边放着宜敏塞过来的茶盏,直愣愣地看着那青烟袅袅发着呆,心中如滚开的水一般无法平静,这是第一次见到皇祖母如此冷硬强势的一面,从小到大他就是个有主意的人,有时候即使皇祖母不赞同也顶多跟他摆事实、讲道理,直到说服他,让他主动改变想法为止。
可是这一次却不一样,皇祖母根本听不进自己的任何话,她坚持认为撤藩可以,但必须等吴三桂死后,或者是三藩削弱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才行,他从未如此头痛皇祖母的固执,只是事关大清江山社稷,他不可能退让这一步的,三藩已经成为大清的毒瘤,此时拔除虽然也会经历阵痛,但是比起等未来病入膏肓才刮骨疗伤要强得多,而且他作为帝王的骄傲不允许他对臣子低头,一个鳌拜已经让他受够了,三藩之害比起鳌拜更甚百倍……
宜敏见康熙低头沉思,也不去打扰他,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手中握着一卷经书慢慢地翻看,只是心思却完全不在书上,她当然知道康熙在困扰着什么,不过是撤藩之事罢了,今生康熙撤藩的决心比起前世要更加坚定,只因如今的局面比起前世已经好上不知多少了,虽然孝庄依然反对,但是支持康熙撤藩的人虽然不多,但都是分量颇重之人,何况以康熙强势的个性,不可能继续容忍三藩的一再要挟。
至少宜敏早已传信给家族,将太皇太后和康熙的心思透露的很明白,撤藩之事简在帝心,势在必行!她的伯父图海是个聪明人,只要明白了君心所向,会作出正确的选择,而在孝庄和康熙意见相左之际,无疑图海是站在康熙一边的,毕竟保皇党不是说说而已,马佳氏和瓜尔佳氏效忠的是皇帝,而不是太皇太后。
果然在这次朝会后的聚议中,图海这个前世坚决反对撤藩的死硬派坚决地站在康熙这一边,作为马佳氏现任族长,图海的站队无疑给了朝堂上摇摆不定之人一个信号,也改变了不少中立派的倾向。而户部尚书米思翰背后是富察氏一族、刑部尚书莫洛背后是伊尔根觉罗氏,兵部尚书明珠则是纳喇氏一族,加上素来与马佳氏共进退的瓜尔佳氏一族,康熙如今底气不小,也是凭借这个这才跟孝庄争议了如此之久仍未落下风。
钟粹宫的书房中安静得只剩下书页沙沙翻动的响声。过了良久,康熙的眼珠子微微转动了一下,突然醒过神来一般抬起头,看见了安静地陪他坐了一个下午的宜敏,心中突然被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充满了,火红的夕阳透过书房的窗台落在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