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
“没错。”
吴浩点头道:“空天母舰的防御体系不是单一的武器堆叠,而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就像地球上的生物,既有坚硬的外壳,又有灵活的躲避机制,还有强大的再生能力。
我们给母舰设计了‘损伤评估-修复-重构’的自主循环系统——当某个模块受损时,AI会自动评估损伤程度,调用备用模块进行替换,甚至重新规划能量和数据流路径。”
他调出损伤修复摹拟画面,一块装甲被陨石击穿,纳米机器人立刻蜂拥而至,喷出熔融的金属液修补缺口,同时,附近的武器模块自动调整射界,填补防御空白。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仿佛母舰拥有了生命。
吴浩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一道弧线,空天母舰模型周围突然浮现出多个光点,如众星拱月般形成多层防御圈。
“当然了,仅仅靠空天母舰开进行防御肯定是不够的,这是我们参照航母战斗群设计的‘空天防御矩阵’。”
他调出战术部署图,最内层闪烁的蓝色光点代表母舰本身的近防系统,中间层的黄色光点是护航的“天枢”级护卫舰,最外层的红色光点则是游弋的空天战机编队。
首座领导凝视着密密麻麻的光点,说道:“说说看,这些‘护卫舰’和传统舰艇有什么不同?”
“它们是真正的‘太空多面手’。”
吴浩放大护卫舰模型,其纺锤形舰体两侧伸出多组可折叠机械臂,说道:“‘天枢’级配备了模块化武器舱,既能发射反卫星导弹,也能部署太空雷场。
更关键的是,它们携带了‘太空拖船’单元——当母舰遭受重创时,护卫舰能通过机械臂拖曳母舰进行紧急规避,就像远洋舰队中的拖船救助受损舰艇。”
陈司长看着护卫舰发射导弹的模拟动画说道:“在太空中作战,机动性应该比吨位更重要?”
“完全正确。”吴浩调出机动性对比表,说道:“‘天枢’级采用离子推进与化学推进的混合动力,能在1小时内完成从近地轨道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变轨。
这种灵活性,让它们能像战斗机一样在太空中‘狗斗’,拦截来袭的弹道导弹。”
他演示护卫舰的规避动作,舰体如飞鸟般灵巧翻转,激光炮同时追踪多个目标。
李建明注意到防御矩阵中还有更小的光点说道:“那些是……无人机?”
“‘天璇’无人防御集群。”
吴浩调出无人机蜂群的三维模型,数千架微型无人机组成动态防护网,讲道:“每架无人机只有蜜蜂大小,配备了微型电磁脉冲弹和纳米切割器。
当敌方导弹突破外层防御圈时,无人机群会以‘自杀式撞击’的方式进行最后拦截——它们的牺牲不是无意义的,至少能为母舰争取0.3秒的反应时间。”
程海峰忽然想起什么说道:“太空中没有空气,传统的烟雾弹、箔条干扰弹还有用吗?”
“我们开发了‘等离子诱饵’。”
吴浩展示诱饵弹的工作原理,一枚圆柱形弹药在太空中爆炸,形成直径百米的等离子云,说道:“它能模拟母舰的电磁信号和热辐射,让敌方导弹误以为是真实目标。
更妙的是,诱饵弹爆炸后会释放大量微米级金属颗粒,这些颗粒在太空中会形成临时的反射屏障,干扰敌方雷达的持续追踪。”
首座领导指着战术图上的空天战机编队说道:“这些‘天鹰’战机在防御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
“它们是‘游动的警戒线’。”
吴浩调出战机的巡逻路线,数百架战机在母舰周围300公里范围内组成网格状巡逻网,说道:“每架战机配备了高灵敏度的雷达和红外探测器,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来袭威胁,并向母舰传输数据进行预警。
这种‘前沿预警’机制,将母舰的反应时间延长了10倍以上。此外,这些战机也是前沿作战单位,可以有效的拦截各种来袭目标保护空天母舰舰队。”
陈司长提出新问题道:“如果敌方集中火力攻击防御矩阵的某个薄弱点呢?”
“所以我们设计了‘弹性防御网络’。”
吴浩调出网络拓扑图,防御矩阵中的每个节点,无论是护卫舰、无人机还是空天战机,都能通过通信系统实时共享战场态势。
当某个节点被摧毁,附近节点会自动接管其防御区域,就像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样,迅速填补漏洞。
“模拟测试中,即使摧毁30%的防御节点,矩阵的整体防御效能只会下降15%。”
李建明看着修复中的母舰模型问道:“这套防御体系听起来无懈可击,但有没有考虑过长期部署的后勤问题?
在太空中,弹药和燃料的补给怎么办?”
“我们设计规划了‘太空补给站’网络。”
吴浩调出地月空间的补给站分布示意图,说道:“这些补给站位于拉格朗日点,储存着燃料、弹药和备用模块。
当空天母舰需要补给时,护卫舰会护送补给舱与母舰对接,整个过程自动化完成,无需舰员出舱作业。”
他展示补给对接的模拟画面,机械臂精准抓取补给舱,如同太空版的“空中加油”。
当然了,这是在作战和紧急情况下,通常情况下,可以由地球发射相关的补给飞船进行各种物资弹药的补给,为此空天母舰及其舰队的日常运行。
甚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