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炉石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蜀汉之庄稼汉> 第975章 渡水

第975章 渡水

容沉稳。

  少量汉军冲过岸边,这个没什么。

  他也没指望武功水能把诸葛亮完全挡在对岸。

  只有等诸葛亮派出大批人马开始渡水的时候,才是真正半渡而击的时候。

  现在这种情况,只能是步卒短兵相接,远未到精骑出动的时候。

  如果精骑现在就出动,除了把自己冲进水里,不会有别的作用。

  这种小规模战斗,就看谁的韧性更加,谁的组织性更好。

  很明显,眼下渡水的汉军,是诸葛亮手里的精锐。

  再加上武功水的水面不够宽,对岸的强弩可以掩护渡水,魏军空有兵力优势,却没有办法从两侧包抄过去。

  第一支筏桥成功后,接着就是第二支……

  第三支,被水冲散了……

  同时从一开始就搭建的浮桥也不断地向东岸延伸……

  长达数里的岸边,汉魏两军的将士,如同被血腥挑起了凶性的野兽,在不断地呐喊厮杀。

  与此同时,桥山的秦直道上,有一支数万骑军正在缓缓而行。

  之所以缓缓而行,是因为郭淮已经提前把桥山上的秦直道加以破坏。

  每隔一段路,就掘出短则两三丈,宽则四五丈的深沟。

  方法很简单,但却很有效。

  冯永这一路上,不得不把这些壕沟填平了,才能继续前行。

  PS:

  以下不要钱:浅谈三国汉魏两国的军事指导思想。

  先做个说明:以下有一部分内容是我以前看过别人在网上说过的话,但是现在我找不到原话在哪里了,仅凭着印象写出来的(侵删)。

  同时加了一些我个人的理解。

  好,正文开始。

  我们现代人说三国,大部分人都是只注重谁谁谁战绩牛逼,打赢了多少多少次。

  但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么一件事情,那就是仔细看下来,被后世称为军事家的三国人物,大约只有廖廖的四五位。

  而真正有军事著作流传下来的,似乎也就两个。

  一个是曹操,一个是诸葛亮。

  这两个,一个是奠定的魏国的军队建设方针,一个是在刘备败家之后,重新制定了季汉的军队指导思想。

  而因为两国的不同国情,他们两个走的侧重点不同。

  在说他们的不同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军事代表人物。

  一个是吴起,一个孙膑。

  吴起的军事思想,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要求所有人必须要严格遵守法令,同时他很重视培养基层将士的战斗力。

  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是当时的天下第一精兵,打得老秦嗷嗷叫,差点举白旗的那种。

  而孙膑呢,比起普通士兵,他更重视将领的作用。

  比如说他认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证取胜。

  将领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

  这两种军事思想是当时的两个流派。

  大概是老秦被魏武卒打崩了,差点没守住国都。

  所以在魏国自己反复横跳作死之后,老秦奋发图强,选择接受了和吴起变法相类似的商鞅变法。

  最终一举收复被魏国拿走近一百年的河西之地。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比较清楚了,老秦正是以这套军事政治制度,打下了横扫东方六国的坚实基础。

  老秦之后,汉承秦制,进一步把这套制度优化,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又吸收了孙膑为代表的流派的军事思想,造就了两汉的军事辉煌。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那时的将军,既有霍去病这种天才军神级别人物,也有卫青这种集军事才能和重视士卒于一体的统帅。

  更有与李广齐名的程不识(估计这个将军现在没几个人听说过,但在当时他与李广一样,是公认的名将。)程不识领军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他非常严谨,平日里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

  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

  他的军队安营扎寨很有章法,一旦被他扎下营来,敌人就没办法冲破他的营寨。

  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自己也没有取得过重大的胜利。

  但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不断地积累小胜利,然后转化为大优势,同时让自己的损失维持在最低水平。

  与现代人不知道程不识相比,在西汉,人人都知道程不识是名将,因为他一生从无败绩。

  这个人可以说得上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典型。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没错,诸葛亮就是继承了这种军事思想。

&ems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