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2章 覆天2

  武器研发中心肯定是不会做这么一个听着就很鸡肋的炸弹,他们想要在控制炸弹体积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简化前置条件。

  高能伽马射线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众所周知,宇宙超新星爆炸时就会释放出大量高能伽马射线,这些射线可以轻松抹平行进路上所遇到的一切物体,即使横跨数万光年的传播伽马射线依然能够对电子设备造成一定的影响,

  武器研发中心肯定是没本事制造出可以媲美超新星爆炸的伽马射线,但是创造一颗能够洞穿行星的伽马射线炸弹在理论上还是有这个可能的。

  伽马射线是一种具有极高能量的电磁辐射,它的产生通常与原子核的衰变或核反应有关。在原子核衰变的过程中,原子核会释放出伽马射线,以释放多余的能量。此外,在核反应中,如核聚变或核裂变,也会产生伽马射线。

  现代科技的突破让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设备人工制造出伽马射线,在民用领域上这要比通过放射源衰变产生伽马射线安全的多,在军事领域上人工制造的伽马射线意味着可以让伽马射线成为一种受控的能量武器。

  武器研发中心正是基于这个技术开始研究能够用于破坏行星的伽马射线武器。

  帝国建国初期这个项目就已经立项开始进行研究了,那时考虑更多的是某一天人类和虫族发生大规模战斗的时候有这么一种炸弹能够摧毁虫族集中的星球,甚至是对女王所在的星球发动斩首行动。

  那个时候项目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假设,可是随着帝国开始在联盟外星系发动战争占领越裂越多的星球中,这种假设渐渐就变成了实质性的需求。

  然而武器中心对于伽马射线武器的研究一直卡在一个瓶颈阶段,一方面是目前生产不出能够生成足够洞穿行星的伽马射线设备,另一方面是无法在有限的体积下提供足够的能量。

  抛开设备不谈,先说说第二点。

  不管将什么样的能量转化为伽马射线都涉及到了能量的二次转化甚至是多次转化。

  每一次转化的过程中都会造成能量损失。

  比如准备的能量总和在100,转化为伽马射线后的能量总和就不能达到100,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最多只能达到90%。

  也就是说如果计算出理论上足够摧毁行星的能量总和,武器研发中心所需要准备的能量要比理论值高才行。

  有同学可能就要问了,既然能量的二次转化会造成损耗,那为何武器研发中心还要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呢?这不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嘛。

  那是因为正常的能量释放过程是分散性的,比如燃烧的火焰它会向四周散发光和热,你无法约束这种散发,即使将火焰聚拢也没有在本质上改变这个现象。

  可是如果将火焰转化为激光呢?

  是不是就实现了能量的定向传播?

  虽说转化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能量损耗,可是集中在单位面积上能量却有大幅度的提升。

  让能量以更加集中的方式进行释放,这就是二次转化能量的意义所在。

  相比较能量二次转化的损耗,能量释放时做无用功的能量才是最大的浪费。

  原本在武器研发中心的设想中炸弹理想的功能物质应当是蓝晶,按照理论上的模拟计算,如果使用蓝晶作为全部能量的来源其体积还是能够接受的。

  注意,这里的能够接受是比较核能连同聚变设备后的结果,并非是说所要蓝晶的总量就很少了。

  事实上如果真的使用蓝晶里制造炸弹所耗费的蓝晶是联盟公开年产总量的2倍,这种耗费如果上报给了易阳和唐锦估计他们宁肯在星球上挖坑埋一个超级炸弹到地下引爆。

  蓝晶是不要想了,科学家们还是需要找到另外一种能源,最好是可再生的能源,这种能源的能量密度要高,释放过程要迅速才能支撑起单位时间足够量的伽马射线。

  这不难理解。

  假设一个物体的防御力为1000,被破坏的防御在10秒内会得到修复,那么是不是只要在10秒内提供超过1000的攻击就能够打破防御。

  如果以秒为单位。每秒的攻击就一定要大于100.

  转换为持续攻击的武器就是攻击力要大于100,持续时间要大于10秒这么一个概念。

  两个条件有任何一个不满足都无法破开物体的防御。

  摧毁行星的能量不是一次性释放的,而是让伽马射线达到某种阈值后持续一段时间的输出最终达成目的。

  在目前已知的能量中,科学家们将目光瞄准了反物质。

  反物质确实能够满足理论上的所有需求,不过可惜的是反物质的年产量实在是太低了,在保证目前正常消耗的前提下想要攒够一枚炸弹的量至少需要5年。

  5年才能生产一枚的炸弹可还行?

  不用多说也会知道这个方案的结果了。

  就在科学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产自天蛛大陆的金属氢给了科学家们新的希望。

  金属氢的能量密度非常得高也是能够满足理论上的所有要求,以主星为例一颗直径在百米长度在10公里的炸弹足以将主星给毁灭。

  这个体积瑶池级战舰和天宫级战舰都能够携带勉强符合了最初的设计要求。

  再说说设备这块。

  最初的难点是找不到设备能够释放如此规模的伽马射线,无论科学家们怎么计算,理论上能做到这一点的设备都是庞然大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