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筹建奉国大学

原因,最终还是放弃了。”

  “哦?为何?”

  “奉国的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李彻苦笑道,“您想啊,奉国百姓之中,读过书的都是什么人?”

  “这......至少也是地方豪强之家。”

  古代读书可没有现代这么简单,家中有书的,无不是世家豪门。

  哪怕是所谓的寒门学子,也都是地方豪强、土财主,普通的百姓连寒门都够不上。

  “是啊,若是现在就考试取才,百姓家的孩子一点机会都没有,掌握权力的仍然是那一批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世家对知识的垄断,才是他们更久不衰的原因。

  “本王的计划是,先兴建一座学堂,让奉国内适龄的孩童都能来学堂读书。”

  “同时在奉国开启扫盲,让每一个愿意读书认字的百姓,都能识字,而不是当一辈子文盲。”

  “待到教育普及之后,再考试取才,让每一个百姓都有入朝为官的机会。”

  李彻很清楚,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即便是后世的那个年代,也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

  高考,便是人一生遇到过最公平的事情了。

  奉国百姓也该有这种机会。

  “殿下是真心实意为民着想。”陶潜有些羞愧,“老夫不才,愿为此付出一份绵薄之力。”

  “倒是的确需要夫子相助。”李彻微笑着说道,“本王想过,这学堂不该只教经史典籍。”

  “应当因材施教,学生不仅要学儒家经典,还要学算学,学农学,学医学,学物理,学化学......”

  “待到孩童启蒙之后,学堂再按照他们的兴趣、才能、天赋,以分配他们未来学习的方向。”

  “学农学者,便去田间主管农事;学医学者,就去悬壶济世、造福一方。”

  古代的科举制度其实也分科,但在李彻看来,分得还不够彻底。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宋初宰相赵普之口,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李彻并不觉得《论语》无用,但也不觉得这一本书,就能教出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才。

  或许赵普自己天赋异禀,可以做到。

  但普通人绝对不能,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让胡强去读一遍《论语》,他就能为政一方了?

  别闹了,他怕是一边抡起《论语》,一边将打晕的美少妇装进麻袋里,装车给自己送过来......

  听到李彻的话,陶潜微微颔首,他虽然是儒家门生,但也不是迂腐之人。

  对于某些借儒家的名声,欺世盗名之人,他也非常痛恨。

  “这算学和农学老夫都知道,却是不知物理和化学是什么学问?”

  “皆是实用之学,陶夫子日后便知。”

  “本王之意,陶夫子可任农学教授一职,替奉国再教出一批真正懂得农学之道的学生。”

  “本王始终觉得,农业是国家的命脉,任何出任一方的官吏,都要略懂一些农学,至少不能五谷不分。”

  陶潜拱手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好!”李彻笑着握住陶潜的手,“我得陶夫子,如文王遇太公矣。”

  一旁的秋白闻听此言,尴尬地挠了挠头。

  怎么总觉得,殿下这套说辞,好像和不止一个人说过了似的。

  。。。。。。

  接下里的一段日子里,李彻正式开始筹划学堂之事。

  所谓学堂,不过是古代对学校的简称。

  李彻要建立的绝不只是一个教孩子读书的学堂,而是一个像后世大学那样,拥有教学和科研能力的综合部门。

  李彻将其命名为——奉国大学。

  至于教导学生的老师人选,李彻也早有准备。

  如今学堂初建,还不需要开太多的学科。

  经学、算学、农学、医学,是当下自己最需要的。

  钱斌、华长安、陶潜等名师,足以应付教学任务。

  大学的地址则被李彻放在了城外。

  朝阳城早就人满为患了,到处都是民居,根本没有那么大的空白地皮。

  李彻一直在考虑扩建朝阳城,再竖起一道城墙,将城外的工厂和大学都保护起来。

  学堂的修建不是难事,东北不缺木材和石料,朝阳城也不缺劳动力。

  李彻招来刘业,起草学堂的草图。

  在他的设想中,这个大学要足够大,可以容纳几千名学生读书。

  而且还要有食堂、宿舍、教室,要让学生们能不受外在因素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