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的开端,氛围紧张而有序。“紧张”,源于各项文体活动紧锣密鼓地开展,占据了大量课外时光;“有序”,则指这些活动并未打乱正常的教学节奏。上级领导强调:教育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贡献力量,必须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学校领导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蒋梦言深知,这一时期教育风向先是趋于理性,后又出现反复,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这正是所谓“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一年。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稳定学习环境。课堂上,他认真回忆前世所学,凝神思考,专注得近乎“呆板”,尽显其“呆头鹅”本色。
语文科任老师正是班主任童丽。新学年第一篇课文,是**警卫员陈昌奉撰写的回忆性记叙文《在六盘山》。文章追忆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六盘山的经历,讲述了作者在**深切关怀下,克服艰难险阻,成功翻越这座抵达陕北前最后的高山的故事。
蒋梦言翻开课本,恭敬地平放在桌面上。童老师清亮的声音穿透教室:“当年,陈昌奉同志是靠什么力量翻越六盘山、战胜困难的?翻开课文,我们边读边寻找答案。”
粉笔灰簌簌落在讲台边缘,童老师转身写下三个关键词:关怀、信心、战胜困难。
当同学们埋头课文、划重点、找答案时,蒋梦言被童老师点了名。
“蒋梦言,结合这三个关键词,你来谈谈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哦!”蒋梦言微微一怔,站起身。短暂的恍惚不过三秒,他迅速领会了要求,整理思绪,给出了逻辑严谨的回答:“我想先谈谈作者叙述翻越六盘山时遇到的困难。具体有哪些?一、山高,六盘山号称‘陇西第一峻岭’;二、天雨,‘行军队伍刚到山下,衣服全被淋湿’;三、路险,‘快到山顶时,连可以辅助攀爬的树都没有了’;四、作者本人旧疾复发,从‘一步也挪不动了’直至昏迷。”
“面对这些重重困难,陈昌奉同志获得了帮助,最终战胜困难,与同志们一道翻越了六盘山。”
“如果仅仅这样阅读,固然了解了翻山的过程,但显然未能抓住文章核心,忽略了作品的情感内核!”
蒋梦言略作停顿,继续道:“根据老师黑板上的关键词提示,我认为核心要点应落在‘关怀’二字上。首先是关怀的言语:‘快拿药来...’、‘你能到陕北的,一定能...’、‘困难不可怕,你不怕它他就怕你...’、‘快把我的大衣穿上,再喝点热水...’;其次是关怀的行动:‘伸出有力的大手,把我拉上去...’、‘在我昏迷时,拦腰将我抱住...’、‘脱下大衣,穿在我身上’等等……正是**言语和行动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才坚定了陈昌奉同志的‘必胜的信念’,支撑他最终战胜困难,翻越了高山。”
“文中还隐含着对‘两重山’的认知:第一重是现实的山——陇西第一峻岭六盘山;第二重山是心理上的‘困难大山’,它在作者心中投下巨大阴影,‘要是没有**的爱护和鼓励,恐怕就要牺牲在六盘山上’。可见,心理的难关比现实的高山更难翻越。”
“我的阅读体会是聚焦于:陈昌奉同志得到了谁的关怀?是怎样的关怀?这些关怀通过哪些具体细节体现?我是带着这三个问题深入文本的。谢谢老师,我的回答完毕。”
童丽老师眼中掠过一丝惊异。她未曾料到,这个学生竟拥有远超同龄人的逻辑思辨能力,能穿透文字直抵情感核心!往日听闻其他老师赞他“钟灵毓秀”,今日方在自家课堂得见真章!她满心欢喜,带头鼓起掌来。五班全体同学也被蒋梦言的精彩发言所折服,掌声随之热烈响起。
童老师趁势引导:“同学们,我们低年级学习语文,识字、掌握规范表达是基础,而重中之重,是学会阅读!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结构、分析作者观点,锻炼逻辑思维,从而提升观察力、理解力,促进综合素养发展。在这一点上,蒋梦言同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语言沟通能力——在交往中准确理解他人、清晰表达自我。更进一步,是在阅读中感受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品味文学之美、艺术之美……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语文学习难吗?”
“难!”学生们齐声应答。
“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大家能像蒋梦言同学那样,在阅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体会‘曲中之意’、‘文中之情’,我们就一定能学好语文,攻克阅读难关!”
童老师借此展开,再次强调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和阅读方法。五班全体同学沉浸在她描绘的语文图景中。教室里一时只有书页翻动的轻响和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童老师的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孩子们心中漾开层层涟漪。原来语文学**不止识字造句,竟关乎理解、沟通、感受美?这对习惯了抄写生字、背诵段落的孩子们而言,既新鲜又感到几分沉甸甸的分量。
“好,光说不练假把式。”童老师环视教室,目光扫过一张张或兴奋或困惑的脸庞,“现在,我们就将蒋梦言同学展示的方法实践起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围绕课文《在六盘山》,重点讨论:‘关怀’主题如何通过具体细节表现?它又如何转化为‘信心’,最终克服‘困难’?十分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发现。”
课堂气氛瞬间活跃。椅子挪动声、小声讨论声此起彼伏。蒋梦言也被同桌和后桌热情地拉入小组。组员们略显生涩地复述着课文:“‘**脱下大衣穿在我身上’……‘**说困难不可怕’……”他们努力将蒋梦言的分析框架套用进去,却总觉差了些火候。
蒋梦言不急主导,安静倾听,偶尔点头,引导性地问:“**说‘困难不可怕,你不怕它他就怕你’,这话除了字面意思,还传递了什么?”学科委员李茂平想了想:“是不是……让陈昌奉觉得有依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蒋梦言赞许一笑:“对!这就是关怀带来的精神力量,它点燃了信心。再想想,**把自己的大衣给他穿,除了保暖,还有什么意义?”
“大衣……那是**自己的东西啊!”文娱委员宋芳梅眼睛一亮,“特别珍贵!**自己淋雨也要给他,这关怀……太重了!”大家七嘴八舌补充,逐渐触摸到文字背后更深沉的情感温度。蒋梦言看着组员们投入的样子,心中感慨,童老师这堂课,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