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tt-title">第286章 发现:三柱石
利玛窦来到华夏后,游走于士大夫阶层。
在这一阶层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与关系。
“士大夫阶层?呵,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张金堂冷哼一声。
到了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华夏的京城已经有200多人成为了利玛窦的信徒。
其中,公卿大臣占据了绝大多数。
在这些人当中,最为有名的,也是对利玛窦传教事业及其它帮助最大的,乃是徐光启、李之藻与杨廷筠。
这三个人,又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圣教三柱石”。
说到这里的时候,妘建民停顿了一下。
“对于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这三个人,我想你们是陌生的吧?”
叶红兵、张金堂跟陈香三人纷纷点头。
李南星与初洛雪对视一眼后,也点了点头。
“好,那我先讲讲这三个人,然后再说一下,我在看到这一段的历史记载后,与当时西方的情况做了个比较,发现了很有趣的事。”
“非常有趣的事。”
“徐光启,明朝万历时期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卧槽,这么大的官儿?”张金堂咋舌道。
“废话,官不大的话,怎么接触到很多别人接触不到的东西。”
“比如呢?”张金堂问道。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二郎,这跟永乐大典又有什么关系?”李南星也来了兴趣。
“老爹,听我慢慢讲,然后我再说说我的分析。”
“成,你继续。”
“万历三十一年,在利玛窦的游说下,也可以说是忽悠吧。”
“徐光启加入了天主教,成为了一名信徒,而且还有一个教名,叫做保禄。”
“自此后,他跟利玛窦的交流,那不可谓是不多。”
“徐光启这个人很厉害,对于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都非常的在行与精通。”
“李之藻,也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是一位明朝时期的科学家,他比徐光启晚7年加入天主教。”
“李之藻与利玛窦的交往甚密。”
“他曾经跟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历算。”
“有趣的是来了,徐光启与李之藻,都跟利玛窦学过数学,而且还翻译了西方的数学书籍,《几何原本》。”
“而因此,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
“我为什么说是有趣呢?”
“你们知道的,我不仅把我们华夏的历史都翻看了个遍,西方的历史,我也看过。”
“从而在其中,我看出了一些端倪。”
“整个明朝的时间是:1368年―1644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4世纪-17世纪。”
“欧罗巴的文艺复兴,是从14世纪-16世纪。”
“这时候的欧罗巴,有点像是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嘿,这可比我们的百家争鸣,相差了1500年啊。”
“而当时的明朝,与17世纪初的欧罗巴相比,在基础算术、几何等领域的水平差距并不明显,相反,还略胜一筹。”
“我们传下来的《九章算术》中的线性方程组解法,与欧罗巴文艺复兴的数学水平是差不多的。”
“可要知道,《九章算术》在汉朝时期可就有了。”
“非要说我们的不足的话,那就是我们华夏的传统数学,依赖的是算筹和口诀。”
“这就导致缺乏独立于自然语言的符号系统,知识传承和理论扩展受限。”
“而欧罗巴在文艺复兴之后,则是建立了以符号为逻辑的书面表达形式的体系。”
“我们明朝的数学家王文素,在《算学宝鉴》中已提出高次方程数值解法。”
“与同一时代欧罗巴的数学家费罗(公元1465年-1526年)的三次方程解法水平相当。”
“王文素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成书于1513年。”
“但是非常可惜的就是,历史上对于王文素的生卒年没有详细的记载。”
听到这的时候,张金堂眨了眨眼。
“二郎,我算是听明白了。”
“所以说,这就给西方的有心之人,一个可寻的漏洞了是吧?”
“他们完全可以说,我们华夏的数学,完全是从他们那里学过去的。”
伸出手对张金堂竖了个大拇指,“嗯,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
“而且很多事,也是这么做的。”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