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澳宫世冠杯①

  向国际乒联递交了报名表和报名费用之后,这段时间朱淇就先住在宾馆里。

  何千路在金陵郊区找了个有乒乓球桌的小学,校长看到朱淇有运动员证,以为是省队运动员出来“加餐”,表示可以免费借用他们球桌和学校操场。

  距离世冠杯还有两个月。

  报纸上说,各省成绩优异的球员已经被送去青年集训营基地。

  时间也很巧,朱淇打完世冠杯,应该也是青训营里进国二队名单出来的时候。

  这次参加的女乒苗子有108个人,像上梁山一样浩浩荡荡。

  这108人里面,能进入国家二队的只有3-5人。

  朱淇合上报纸,掰着手指算概率。

  尼玛,这都快赶上以后考公务员了吧?

  不是说这两年没啥人练体育了吗?

  何千路不以为然:“这才多少人?当年老子那一届,男乒苗子都三百多人,那才叫真正的群雄四起、关关难过关关过。像你知道的什么高晓峰啊、黄大旭啊、刘满啊……都是我那一届的人才。光打队内大循环,就打了整整一个月,还因为人太多分别打了两批,我的腰间盘积水就是那个时候打得。”

  “牛掰。”朱淇竖起大拇指。

  小学的校长也很喜欢打乒乓球,经常来和朱淇切磋。

  朱淇深知人情世故,每次对打的时候,赢三个球、输两个球。

  准备给分的时候,朱淇就故意打一个不转球过去。

  得分的时候还故作很吃力,主打一个情绪价值给满。

  校长被她哄得眉飞色舞。自掏腰包请她喝水。

  朱淇一边喝,一边跟校长说:“我要是能拿奖金,我就买十台乒乓球桌送给学校。”

  校长笑着摆手:“哎,这倒不用,国家每年都拨教育资金。你这妮儿打球有灵气,以后多给江淮省增光、给国家争气就行了。”

  听到这句话。

  朱淇心中无味交杂,最后变成灿烂一笑:“我会的。”

  在决定要去参加世冠杯之后,朱淇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舅舅和舅妈从小都是以支持朱淇为主,从不过问旁的,朱淇说要去打比赛,舅舅和舅妈就是:“比赛加油!拿不到名次也没关系,你永远都是最棒的!”

  而小姨和小姨父就比较清楚中间的道道。

  自从朱淇六岁来到舅舅家,跟着体育老师的小姨父练了一个寒假的乒乓球后,小姨父就惊住了。

  球拍一握在手里就会颠球、不到三天就能连续击球,练了一周就能和别人对拉,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接带转儿的球,而这个时候和她一起启蒙的孩子甚至连握拍姿势都不标准呢!

  天才!

  绝对是天才!

  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天才!

  其他老师们也说:“这孩子简直就像是孟婆汤没喝完,带着前世记忆投生的天才。”

  ……嗯,怎么能不算是呢?

  小姨父告诉小姨,小姨又告诉舅舅:“这孩子一定要好好培养!千万不能耽误了!”

  舅舅听了之后立刻托人给朱淇找了当时唯一有乒乓球特色学校的辅导托班,里面的老师都是退役之后的国手。

  在这个年代,这种托班相当于之后的私立贵族小学。

  一个月的费用要20块,贵得吓死人。

  而舅舅当时还在做拉货司机,一个月也就50块左右,舅妈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每个月的药还不能断。这笔托班费几乎占据了家里大部分的支出。

  朱淇自己想过不需要那么好的环境,跟着小姨父练一练就行了。

  但小姨父说自己水平有限不能耽误她,而舅舅和舅妈也认为培养她很值得,再加上小姨父也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了一部分,一家子敲定了培养朱淇成为国手的目标。

  一定要让江淮省出一个进入国家队的球员。

  而朱淇也从来没有让家里人失望过。

  8岁的时候打10岁组,10岁的时候打12岁组,12岁的时候打15岁组,15岁打18岁组,全第一。

  朱淇各种越级打怪,跨年级拿金牌。

  这个小“武曲星”在江淮当地的很多报纸上赫赫有名,很多市区的球员都认识她。

  从小到大,朱淇光是金牌就有两大箱。

  小姨父听到一些风言风语,知道为什么朱淇没能被国二队选走,只能在电话里安慰她:“我和你小姨和你弟弟没办法去澳宫看你比赛,但我们会在家里帮你加油。这次去世冠杯,就当成是一场试训吧,在国际赛事上露露脸,有点存在感说不定可以直接跳过试训,被云湾或者珠港的挑走,到那儿打也能参加世运会。”

  “我知道,无论发生任何事,都不会让我放弃打球。”朱淇说。

  前世在俱乐部里当教练助理的时候,也经常跟着队伍参加一些国内比赛和国外的小型交流赛,对三大赛的了解也颇多。

  根据当时的时间点,朱淇掐算出了各国会派出哪些选手参赛。

  接下来就是对于那些选手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