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品牌价值就在这里摆着,它们也不可能搞太贵的车,卖不出去的……
它们之所以下决心跟进,主要还是看了威酷电子那边也搞,而且似乎投入也不是很大的样子……如果不是有威酷电子在前头趟路,它们是不会现在就尝试搞什么智能电动车的。
问题是,威酷电子真搞了啊!
然后问题就来了,威酷电子可以搞,为什么我们大米不行呢?
至于成本高,我们慢慢来,摸着威酷电子过河嘛,看看是不是真的要花大几百个亿甚至上千亿搞智能电动车。
也不能怪大米的管理层小心谨慎……主要是最近几年,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厂商们表现的太吓人,而且到处宣扬各种高成本。
动不动就是几百亿投资的,就这,也没搞出来什么堪用的车型,一个比一个亏的厉害。
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智能电动车,除了海蓝汽车这个当之无愧的霸主外,就剩下比亚迪、北汽这两家卖得比较好了,而剩下的卖的比较不错的车型,也是传统汽车厂商转型而来的国产自主品牌电动车。
这是一个目前新能源车领域里比较矛盾的一点……甚至让大米的管理层都非常疑惑的一点。
咋一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似乎很高,但是人家威酷电子那边似乎也没真花多少钱啊。
最大笔的开支就是收购了一家小车企,但是也才花了十多个亿,就算是后头还有改装、升级工厂的开支,打通供应链,整个生产链条上的投资,估计撑死了百来亿。
再加上什么研发,广告营销以及门店铺设费用这些,估计也得一百多亿。
设计研发营销领域以及生产领域加起来,估计有个三四百亿也就差不多了。
而威酷电子集团的财报公布的拟投资数目,也是三百亿。
一边是威酷电子说三百亿就够用了,一边是说其他造车新势力说哪怕是有三五百亿还不够用!
这就相互矛盾了啊!
造智能电动车到底要多少钱?
大米那边是跨行玩,心中也没底,因此他们是非常谨慎啊!
让他们谨慎的另外一个造车资质问题。
这个制造以及销售乘用车的资质,也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不是所有车企都是海蓝汽车,可以获得特批的制造以及销售汽车牌照的。
其他车企,哪怕是威酷电子也得老老实实按照规矩来,而这难度并不小。
为了解决造车资质问题,威酷电子一开始是选择找海蓝汽车那边进行合作,但是海蓝汽车那边自己的产能都不够用,哪有多余的给他们啊。
同时海蓝汽车那边的管理层,也担心合作后会拉低自己的品牌价值。
此外威酷电子造车,在海蓝汽车的管理层看来,其实也是一种挑战和威胁……而且是不小的威胁。
虽然大家都是属于徐申学这个老板手底下的企业,然后两家公司之间依旧有着各自的利益。
管理层以及技术人员拿的可是各自公司里的薪资以及大量的股票期权,公司的经营情况好坏,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收入。
上头的大老板徐申学要推动威酷电子搞中低端的电动车,还让海蓝汽车把一些关键专利,技术付费授权给威酷电子,但是这已经是极限了。
再多的话,海蓝汽车那边的管理层就要跑到徐申学家门口上吊去了……
你徐大老板要扶持威酷电子可以,但是你不能拿着海蓝汽车十多万名员工的利益去扶持啊。
徐申学对此也很清楚,手底下的企业多了,不可避免就会遇上这种事,各企业之间开始出现山头主义,各自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行事。
很多时候徐申学也需要综合考虑旗下各企业的情况,也不能强行拉郎配的。
这种情况下,威酷电子尝试和海蓝汽车达成合作的计划没能成功,但是不要紧,国内游造车资质,但是经营不太行的车企虽然少,但还是有的。
威酷电子很快就找到了一家经营情况不乐观,但是拥有轿车资质的国内汽车厂商直接收购。
至于自主申请,威酷电子一开始就放弃了这条道路!
造车资质一向来都很难申请,早期阶段不用说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难申请。
稍微宽松一段时间的阶段是海蓝汽车成立后,为了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曾经一度对新能源的资质有所放宽松,但是也依旧非常困难申请。
现在国内的诸多造车新势力厂商,其实都不是独立申请的造车以及销售资质,而是通过挂靠或收购的方式来解决……但是真正获得的其实也不多,只有少数几家实力强悍的。
威酷电子一开始想要省点钱,找海蓝汽车挂靠,但是计划不可行后,干脆花费了大约十五亿收购了一家拥有资质的小车企。
说起来也搞笑,这个小车企早已经面临破产边缘,要啥没啥,就只剩下个造车资质……但是就这,依旧卖了十五亿。
光是解决一个造车资质问题,就花了威酷电子十五个亿……这种情况也是说明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进入门槛,正在迅速提高!
不管是收购也好,挂靠也好都很难的。
现在已经不是四五年前的时候,随便拿个PPT,搞个乱七八糟的所谓新能源车,就能通过挂靠的方式把车出来进行销售并骗补。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