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炉石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醉吟江山> 742.第740章 赵官家雷霆大怒

742.第740章 赵官家雷霆大怒

  第740章 赵官家雷霆大怒

  大宋,汴京城皇宫的正殿内,气氛紧张而肃穆。

  赵匡胤,这位英明果断的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铁青。他手中紧握着一封紧急情报,那是关于江南局势的最新消息。赵匡胤的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光。

  他猛地拍案而起,声音如雷霆般震耳欲聋:“岂有此理,杨吴余孽,竟敢吞吴越,连南唐,重新建国,毁我战略,其心可诛!”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充满了威严和愤怒。

  文武大臣们纷纷议论纷纷,他们早已提前听到了风声,知道江南局势的严重性。

  此刻,他们议论的声音在大殿中此起彼伏,有的忧心忡忡,有的愤怒不已,有的则沉默不语。

  赵匡胤的怒火并未因此而平息,他继续说道:“江南乃我大宋之根本,岂能容他人染指!”他的话语充满了决心和霸气,仿佛要将江南的逆贼一网打尽。

  同平章事、枢密副使沈义伦站出身来,面对着赵匡胤和众位文武大臣,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官家,如今形势严峻,我们必须立即调派大军,增援曹彬将军,对新生的吴国进行打压。我们必须趁其立国未稳,一举将其消灭,否则一旦让它站稳脚跟,后果不堪设想。”

  沈义伦的话语在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紧迫感和危机感。他的话语让赵匡胤深以为然,他点头表示赞同,认为沈义伦的分析和建议十分有道理。

  接着,武将们也纷纷站出来表态。刘庆义、刘守忠、韩重赟、郭守文、刘廷让等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带兵出征,为平定江南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声音坚定而充满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场景。

  赵匡胤看着这些忠诚的武将们,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豪情。他知道,自己有着这样一群忠诚的将士,是大宋的幸事,也是自己的幸事。

  赵匡胤看到群将义愤填膺,微微点头,觉得士气可用,说道:“朕决定御驾亲征,到长江北岸,指挥大军,消灭吴国,统一南方,让这些逆贼知道我大宋的厉害!!”

  这时候,赵普缓缓走出班列,语气温和却坚定,犹如一股清流在汹涌的江水中静静流淌。

  “官家,此时不宜轻举妄动。”赵普的话打破了殿内的紧张气氛,“吴国新立,兵强马壮,又吸收了南唐与吴越的残余兵力,其实力不容小觑。传闻他们拥兵二十万,且沿江布防,可见其决心和准备。我们若要发起渡江作战,非二三十万大军不可。”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大殿中的文武大臣,继续说道:“再者,前线战败,十万禁军精锐损失惨重,如今仅有两三万退守荆南。我们已元气大伤,此时再与吴国硬拼,实非明智之举。两败俱伤之下,恐北汉、辽国将坐收渔翁之利。”

  赵普站出来阻止,他的话让原本热血沸腾的大殿陷入了短暂的沉寂。

  赵匡胤紧锁眉头,怒气未消,他盯着赵普,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难道就这样算了?难道要让吴国公然挑衅我大宋的威严,而无动于衷?这口气,我宋人如何能咽下?”

  赵普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赵匡胤的愤怒和不甘,但他更清楚当前的局势和国家的利益。他平静地回应道:“官家,愤怒和冲动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冷静分析,智取吴国。首先,我们需要大量搜集吴国的情报,了解他们的主将、谋士、官员等情况,然后针对性地制定策略。或许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或许可以离间其内部关系,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他的声音稳定而有力,大殿中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文武大臣们也开始认真思考赵普的建议。

  赵匡胤紧皱的眉头也渐渐松开,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深思。他知道赵普说的是对的,作为一个明智的君主,他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做出冲动的决定。他需要冷静思考,为了大宋的未来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赵匡胤拿出另一张秘折,沉声说道:“根据武德司带回的情报,现在的吴主是杨灵儿,这位杨吴的皇族后裔公主被吕超群等黑云都旧部将领后人奉为主公,已经称王,暂时为吴王。虽然尚未称帝,但一旦吞并南唐、稳定局势,称帝只是时间问题,届时她将与我大宋平起平坐。”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臣,继续说道:“更令人不安的是,唐国的韩熙载、徐铉等人都在吴国担任要职,甚至那个苏宸也复活了,成为安国侯,掌握军政大权。他还是吴主的长兄,这样的身份和地位,对我们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

  说到此处,赵匡胤的愤怒难以抑制。他原本打算重点提拔苏宸,将其作为皇子的老师,传授智慧,但现在却成了大宋的头号敌人。这一切的变化让他深感痛心和愤慨。

  “现在看来,当初苏宸的死很可能有蹊跷,与杨武复国组织脱不了干系。”赵匡胤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怀疑和冷意。他知道,这一切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更深的阴谋和计划。

  大殿内的气氛再次变得沉重起来,文武大臣们都被赵匡胤的话语所震撼。他们明白,江南局势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必须采取果断而明智的行动来应对。

  殿内的官员们,此时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和不安。杨吴后人的出现,苏宸的死而复生,以及吴国迅速崛起的态势,都让他们深感忧虑。

  就在这时,赵普再次开口,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官家,吴国的崛起并非偶然,他们背后必然有着深远的图谋和精心的策划。数年前他们就开始准备,如今才能拥有如此雄厚的粮草和兵马。而且,他们能在我大宋、吴军与唐军作战胶着之际,趁虚而入,逐步蚕食南方疆域,这背后必然有高人在出谋划策。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是苏宸,但他的存在确实值得我们重视。”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因此,臣不建议立即对吴国用兵。然而,我们可以考虑对蜀国采取行动。蜀国地处偏远,兵力分散,且近年来内部纷争不断,正是我们趁机扩张的好时机。通过征调荆南、湖南的兵力,我们可以迅速平定蜀国,从而增强我大宋的实力和威望。”

  赵匡胤听后眉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