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顶着七月的太阳,找了周渔:“这法子真管用啊,上个月你知道卖出去多少肥皂吗?”
周渔其实心里大致清楚,第一轮有一半人都没卖出去,彻底放弃,随后第二轮又有三分之一放弃了,再往后就稳定了,坚持下来的是365人。
不过人家范厂长都这么激动了,她就装不知道:“多少?”
范广西简直乐坏了:“三十万块!顶南州肥皂厂了!这个法子可太好了!”他还催呢,“你什么时候在南河推广?全国呢?”
周渔自然早就准备好了。
南河和南州不同,南州商务局对周渔是全方位帮助扶持,但是其他地市周渔并没有这样好的关系,像是和南州一样,从商务局下通知,到各乡镇街道找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再放大到全国,即便周渔跟不少省份的商务局进出口处处长关系不错,这也是做不到的。
周渔是拿着南州当范本,做好了再去推广——这个推广不是由各商务局进行,而是用宣传来吸引想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各县市商务局,还有同样想走出困境致富的普通人。
不过并不是广告,而是一条新闻——由南州日报和南州电视台选送。
内容是南州商务局个体经济办公室,通过和华美日化厂、梅树村门市部合作,为城镇待业青年提供就业岗位,无抵押领取一百块肥皂作为启动资金,通过卖皂,最高者一个月收入380余元,最低收入27块五毛,平均收入三十六块五。
这条新闻前几天已经报上去了,省报和省电视台已经发了,因为省报的新闻写的特别详细,所以梅树村各地市的门市部,都来了不少求助的人,问周渔能不能给他们提供机会?
周渔也得到消息,省报和省电视台已经将通讯消息送到了国家日报和国家电视台,就等着采访和播放了。
只是没想到的是,这条新闻还没播出,另一条新闻却一下子引来了全国的关注,新闻的名字就叫做《拉着父母的卖皂人》。
这是由夏国青年报报道的,主人公就是褚伟民,可问题是,周渔根本不知道!
第93章
周渔知道这个报道, 并不是看到了报纸,而是收到了来自京市的两个老熟人的电话。
一个是国家日报的徐飞,他先打了电话来, 和周渔开玩笑:“这么好的新闻, 你们怎么找了夏国青年报,不找我啊?”
周渔很奇怪:“什么新闻?我们的新闻不是已经推到国家日报了吗?”
徐飞听出了周渔的不知情, 立刻说:“今天早上,青年报发了一篇配图新闻,叫做《拉着父母的卖皂人》,写的是你们梅树村的零售人员褚伟民, 你不知道吗?”
周渔现在在南州, 青年报传到南州要晚一天, 她自然没看到,不过这题目周渔都不用问, 就知道里面讲了什么——褚伟民带着父母不畏艰苦自力更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一来是待业青年就业,二来符合夏国的传统孝道,三又有冲击性, 一看就是个可以引爆的新闻。
周渔从一开始见到褚伟民就知道, 他是可以作为焦点人物的。甚至在准备宣传的时候,也有人建议她用褚伟民做新闻。
不过周渔没有选择, 她知道,自己要提出来, 褚伟民作为这项扶持活动的受益者, 他就算心里不愿意, 也会答应的。
但她从自身原因,不是很喜欢用苦难博取关注,当时就拒绝了, “一个月36块五的平均收入,已经可以吸引到足够多的人了。”
所以这事儿就截止到提一提的层面,没人跟褚伟民说过,周渔万万没想到,这事儿怎么还被报道了,甚至不是从市报报道出来的,而是从国家青年报!
她都没接触过国家青年报的人!
周渔坦言:“这新闻我不知道。大致内容是什么?”
虽然猜到了,但毕竟没经过他们审核,周渔也得再问问。
徐飞跟周渔没少打交道,可太知道她的性子了,周渔这人敢做就敢当,显然这是个意外,他点头:“那恐怕是有记者采风碰到了,不过怎么没联系一下你们?这不太应该。
内容倒是不错,对你们也有宣传,从褚伟民退伍照顾父母讲起,讲到了他为了争取机会,拉着父母跑到了梅树村,你对他进行考验后破格允许他加入,以及现在已经做到了南州市第一,一个月净收入380元。”
“对你们都是夸赞,应该对你这个扶持计划推广有帮助。我真以为是你找的人报道的。”
这上面细节太多,一看就是真采访过,周渔觉得自己得问问褚伟民怎么回事,就先挂了电话。
不过,这新闻太有吸引力了,徐飞还不忘嘱托她:“我们也对这个新闻很感兴趣,可以从你们梅树村的角度进行采访,你如果有意愿给我打电话。”
等着挂了电话,周渔就给南兴县的华美日化批发点打了个电话,让他们找一找褚伟民,让他给自己回个电话。
不过,这新闻实在是太红火了,电话一挂,国家台广告部的章玲主任又打了过来,她显然也是为了褚伟民这个新闻的。
“我们采访部看到了青年报的报道,认为褚伟民的精神很值得学习,想要对他进行了解和拍摄采访,知道你们是广告部的大客户,找到我这里来了?!”
“你给安排一下吧。”
周渔和章玲关系不错,有些话也能说实话,“这新闻我们梅树村和华美日化都不知道,具体情况我还在了解,等我了解了我再给你回复吧。”
章玲一听就说:“这么大新闻你们不知道?行了我懂了,我先说没联系到你吧,你先问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