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

就是造成香菱悲剧的其中一个推手。

  不过她暂时也没心思管这些了,因为她娘家的几个弟弟,今年都回山东考试去了。

  天枢和天璇往年已考中了童生,今年回去目标就是考中秀才。

  天权与天玑还是第一次参加考试,虽然他们俩读书天赋比两个兄长高,但毕竟年纪还小,家里人这次就是让他们去见识一下考场,中与不中都可。

  但两人却年少气盛,心里都憋了一股劲儿,想要一举把童生和秀才都考了。

  文先生年纪大了,没有陪他们一起去。倒是苏先生走后,傅家另聘的吴先生四十来岁,正有意谒拜孔孟二圣,跟着他们一起回去了。

  因玉微嫁给了十皇子,傅安身上也有了官职,没有圣人的旨意不能轻易离京,傅家便求到了景阳头上。

  恰好晋王府的司礼监大臣丧妣,圣人已经准了他回乡丁忧的折子,他老家也是山东的。

  景阳便把四个小舅子都托付给了他,额外赏赐他三百两银子,又派了十个王府侍卫一路保护他们的安全。

  本朝以孝治天下,官员为父母和祖父母丁忧都是应尽的孝道。可丁忧需要三年,朝廷的差事却不可能等他们三年。

  因而,丁忧的官员最大的忧虑,便是三年之后如何复职?

  那位司礼监大臣虽然在晋王府任职,却一直不肯接受景阳的暗中拉拢,一心为圣人尽忠。

  哪曾想,他丧母之后才递了一道丁忧的折子,圣人就立刻批准了。莫说是三辞三让地夺情,便是一道夺情的旨意都没给他。

  这番遭遇,一下子就把他给打醒了,也给晋王府其余属官都提了个醒:只要他们在晋王府任职,不管有没有暗中倒向晋王,在圣人眼中就都是不可信的。

  那些像司礼监大臣一样的官员都有种兔死狐悲的心寒感:我们这些年的忠心,在圣人眼中究竟算什么呢?算他们道倒霉吗?

  如今景阳把四个小舅子都托付给他,就是表明了三年之后,愿意替他转圜,给他安排个差不多的职位。

  司礼监大臣又是感动又是羞愧,暗暗下定决心,一路上定要把自己当年考试的经验都传授给天枢四人。

  而景阳最看重的,是他山东本地乡绅的身份。

  朝廷委派到各地的学政,定然会在当地选拔有功名的学子帮着阅卷,名为“同考官”。

  同乡在官场上的含金量,绝不亚于同科和同年。

  司礼监大臣是朝廷在册的官员,只是奉命丁忧而已,日后起复的可能性很大,当地乡绅都愿意卖他个面子。

  景阳也不是让他帮着作弊,而是有他在一旁看着,没人敢压天枢兄弟几个的卷子而已。

  按照惯例,府试比乡试要早一个月,乡试又比会试早一个月。京城这边举行会试时,天机和天权考中童生的消息已经传回京城了。

  他们并不准备回来,而是要一鼓作气,跟着两位兄长一起考秀才。

  等京城会试放了杏榜,山东那边也有消息传回,傅家的四位小爷都中了秀才。

  天枢比弟弟们大了四岁,天璇比弟弟们大了三岁,四人竟然成了府试的童年。四兄弟同年,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四人在家乡出了好大的风头,不但当年的学政亲自接见他们,本地官员也待他们十分客气。

  傅家本族更是敲锣打鼓把他们迎了回去,开祠堂祭祀了祖宗,族长一定要教他们四个站在正位。索性四人知道礼数,死活不肯,只肯站在族长身后陪祭。

  如此谦逊,自然又得到乡人的赞叹。

  不少乡绅都要留他们吃席,四人请教了吴先生,吴先生说如今还不到庆祝的时候,最大的天枢便以“学业为重”的借口,全部推辞了。

  就连他们送来的奴仆和厚礼,也通通都退了回去,只肯收一些不起眼的特产,还不肯多收。

  见他们年少得志,却能忍住了不飘,旁人对他们的赞叹才多了几分真心。

  兄弟四人辞别了丁忧的司礼监大臣,跟着吴先生一起去谒拜了孔孟二圣,师生五人便一路游山玩水地回了京城。

  而京城的傅家宅邸里,这一辈最小的兄弟傅玉衡,也到了开蒙的年纪。

  文、吴两位先生商议过后,文先生自觉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教导天枢和天璇两兄弟就已经足够耗神了,便让玉衡拜入了吴先生门下。

  傅家特别摆了拜师宴,请两位女婿、信王府一家子和戚里几家相好的邻居做见证,傅玉衡正式拜了吴先生为师,奉上四季衣裳各一套,干肉十条,捆肉干用的红绳上,坠着十个三两重的金元宝。

  时下金银的兑换比例是十比一,三十两黄金,也就是三百两白银。作为蒙师的束脩,绝对算是高的了。

  吴先生本来就喜欢玉衡的机灵可爱,如今可就更高兴了。

  第102章 准备谋反秋闱过后,景阳……

  秋闱过后,景阳忽然就忙碌了起来,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到后半夜才回来。

  瑶光有心问问朝中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但见他每天忙得脚不点地,回家之后连口热水都不想喝,看过她和女儿之后倒头便睡,就不忍心再给他增加任何负担了。

  但她不问,景阳却是要和她说的。

  自从两人成婚以来,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商量着来的。他们都把对方当成最坚实的后盾,遇事不和对方商量,自己心里先不踏实。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