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盐价又涨了!\"
\"听说一斗盐要三百钱了!这不是要人命吗?\"
街头的议论声传入耳中,我勒住缰绳,让马匹放慢脚步。清晨的成都街道上,挑担的农夫、赶集的小贩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脸上都带着愁容。
\"秦先生,主公急召。\"身旁的侍卫低声提醒,\"说是盐务之事。\"
我心头一紧。自从上次向刘备承诺解决盐铁问题,已经过去七天。这期间我走访了三处盐井,画了十几张草图,却还没拿出具体方案。系统提供的\"初级冶金知识\"模模糊糊,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怎么也看不真切。
刺史府正堂内气氛凝重。刘备端坐主位,眉头紧锁;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沉静如水;法正、刘巴等谋士分列两侧,神色各异。我行礼时注意到角落里还站着几个陌生面孔,穿着考究的深衣,应该是当地盐商。
\"秦先生,\"刘备开门见山,\"益州盐荒日甚,百姓怨声载道。先生前日所言改良制盐之法,可有进展?\"
我深吸一口气,正要回答,一个尖细的声音突然插了进来:
\"主公明鉴,盐井开采自古有定法,岂是随便一个江湖术士就能改良的?\"
说话的是个瘦小精悍的中年男子,一双三角眼滴溜溜转着,满脸不屑。后来我知道他叫李邈,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从事此言差矣。\"法正慢悠悠地开口,声音里却带着刺,\"秦先生前日所制''天象仪'',我等亲眼所见,岂是寻常?\"
我暗自惊讶。法正居然在为我说话?但看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分明是把这场辩论当成了斗兽戏。
\"在下确有些想法。\"我上前一步,从袖中取出这几天绘制的图纸,\"蜀地盐井之弊,主要在三个方面...\"
我展开第一张图,上面画着传统的盐井结构:\"其一,井深不足。浅层卤水浓度低,费时费力;其二,井壁易塌。挖掘越深,坍塌风险越大;其三,运输不便。人力背卤效率低下。\"
\"废话连篇!\"李邈冷笑,\"这些问题谁人不知?\"
我不慌不忙地展开第二张图:\"针对此,在下设计了三项改良。首先,采用''顿钻''技术打更深的井。\"
图纸上画着一个巨大的杠杆装置,一端固定着铁制钻头。
\"此物名为''顿钻'',以巨木为架,悬重物于杠杆一端,利用重力反复冲击地层,可钻至百丈之深。\"
堂内一片哗然。百丈深的井?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
\"荒谬!\"一个盐商跳出来,\"井深超过三十丈必塌,这是常识!\"
\"所以需要第二项改良——井壁加固。\"我展开第三张图,\"用榫卯结构的木框层层下放,每挖一丈便加固一丈。关键处用熟铁箍紧,可保井壁百年不塌。\"
诸葛亮突然开口:\"此木框需耗多少良材?\"
不愧是诸葛亮,一眼就看出关键问题。我早有准备:\"可用次等木材,因井内无风雨侵蚀,耐久度反而高于地上建筑。\"
诸葛亮微微颔首,羽扇轻摇两下,不再言语。
\"第三项改良是卤水运输。\"我展示最后一张图纸,\"铺设竹制管道系统,以畜力或水力驱动活塞泵,可将卤水直接输送至煮盐场,省去八成人力。\"
\"竹管?\"刘巴皱眉,\"如何保证不漏?\"
\"将粗竹剖开,挖空竹节,再以桐油灰密封重组。\"我解释道,\"此法在荆...在江南一带已有应用。\"
我差点说漏嘴,把荆楚地区的现代案例说出来。实际上这种技术在汉代还没出现。
法正突然拍案而起:\"妙哉!若此三法可行,蜀盐产量至少翻倍!\"
他转向刘备:\"主公,臣建议立即在广都试点。\"
刘备正要点头,李邈却高声道:\"主公明鉴!这些奇技淫巧闻所未闻,若耗费钱粮却无成效,谁来担责?\"
堂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我。
我手心冒汗,大脑飞速运转。这时,系统突然在视野角落弹出提示:【盐井深度与卤水浓度关系数据已加载】
一串数字浮现在我眼前:井深30米,盐浓度8%;60米,15%;100米,22%...
\"在下愿立军令状。\"我朗声道,\"若新井产量不及旧井两倍,甘受责罚!\"
\"好!\"刘备拍案,\"即日起,秦先生任盐铁校尉助理,协助孟达负责广都盐井改良。所需人力物力,由诸葛军师调配。\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