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炉石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历史追光者> 第24章 秦始皇千古一帝

第24章 秦始皇千古一帝

>
  九卿方面,奉常掌管宗庙礼仪,是国家祭祀活动的主管;郎中令负责宫廷侍卫和皇帝的安全;卫尉则统领宫门屯卫兵,保障皇宫的外围安全;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廷尉主管司法审判;典客处理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管理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以少府为例,其下辖众多机构,如尚方令主管制造皇帝的刀剑等兵器;考工令负责制作兵器和车辆;御府令管理宫廷的衣物制作等。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命,消除了分封制下诸侯割据的隐患。

  历史资料表明,这种中央集权制度使得秦朝能够迅速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军事行动。例如,修建万里长城、灵渠等伟大工程,展现了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

  然而,这一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一旦皇帝决策失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同时,繁重的赋税和劳役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

  但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借鉴和发展。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使中央集权制度更加成熟。

  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嬴政在这一制度的框架下,继续着他的统治。以确保中央的政令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他始终坚信,只有通过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在他执政早期,便开始了这项宏伟的工程。道路的修建并非易事,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嬴政意志坚决,不容有丝毫退缩。劳工们在酷日与寒风中辛勤劳作,用汗水和力量铸就了这些通途。

  而秦始皇多次出游,便是沿着这些自己下令修建的道路。他的车辇浩浩荡荡,旌旗飘扬。

  每一次出行,都似一场盛大的巡游。他要亲眼目睹自己的江山,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更要向百姓展示皇威。

  在出游的道路上,嬴政时而停下车辇,视察工程进展,时而询问百姓生计。他的目光犀利,心中盘算着如何让这帝国更加昌盛。这些道路见证了他的雄心壮志,也承载着他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公元前 219 年,正值盛年的嬴政,37 岁的他,宛如一轮烈日,光芒万丈,踏上了东巡泰山的豪迈征程。

  嬴政此次东巡泰山,其目的昭然若揭。他要向天地、向万民,乃至向悠悠历史彰显他一统天下的不世功勋,让这天下都知晓,他嬴政乃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封禅大典,便是他向天地宣告权威的神圣仪式,他要祈求上苍护佑他的秦帝国千秋万代,昌盛永固。再者,他要亲察民情,以确保这片广袤土地皆在他的掌控之中。

  然而,这一盛举却如巨石投入静水,激起千层浪。反对的声浪此起彼伏,汹涌澎湃。众多文人墨客,那些自恃清高的儒生,纷纷站出来指责嬴政此举劳民伤财,有违古制。

  东巡的队伍如长龙蜿蜒,嬴政坐在华贵的车辇之中,神色威严。可当抵达泰山脚下,准备举行封禅大典之时,那些刺耳的反对之声愈发激烈,几近震耳欲聋。

  “陛下,此举耗费巨大,民力不堪重负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儒士,不顾生死,跪地进谏,声泪俱下。

  嬴政听闻,猛地掀开车帘,龙目圆睁,怒喝道:“朕乃天下之主,顺应天命,一统六合。封禅泰山,乃是告慰天地,何错之有?”他的声音如雷霆炸响,震得众人胆战心惊。

  那一日,天空阴云密布,厚重的乌云仿佛压在人们心头。恶劣的天气给封禅大典的举行增添了诸多困难。山路湿滑,风势渐强,筹备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嬴政需在大典前数日沐浴净身,独居斋戒,以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接着是祭祀准备,大量的祭品被精心挑选,包括三牲、五谷、美酒等。

  然后是登山祭祀,嬴政在群臣和侍从的簇拥下,沿着陡峭的山路艰难攀登。到达山顶后,设坛祭祀,嬴政亲自献上祭品,宣读祭文,祈求天地神灵赐福于秦帝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恶劣的天气使得整个仪式充满了不确定性。狂风不时吹乱祭品,雨水打湿了嬴政的龙袍,但他的决心未曾有丝毫动摇。

  “陛下此举,不过是自我吹嘘,粉饰太平!”有文人在阴暗的角落私下议论,他们的言辞如暗箭,试图刺穿嬴政的威严。

  嬴政得知这些言论,龙颜大怒,那怒火仿佛能将整个天地燃烧。他本以为自己的丰功伟绩会让万民顶礼膜拜,却未曾料到竟有如此多的逆耳之声。

  封禅之后,嬴政在各地刻诗颂德之举,再次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位雄主深知,作为一统天下的帝王,不能被愤怒冲昏头脑,失去理智的判断。

  回到咸阳宫,嬴政将自己关在书房内,整整一夜未眠。他回想着封禅大典的每一个细节,那些质疑和指责的声音在他脑海中不断回荡。他握紧拳头,关节泛白,心中的愤怒几近喷薄而出。

  然而,他努力克制着自己。他明白,此刻的冲动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松开拳头,告诉自己必须冷静应对。

  嬴政开始思考如何化解这场危机。他翻阅着各地呈上来的奏折,试图从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每一份奏折上的文字都像是一把重锤,敲打着他的内心。

  在那些反对的声音中,儒生们的言辞尤为激烈。他们秉持着儒家的传统思想,认为嬴政的刻诗颂德有违仁德,是对百姓的一种压迫。

  一位德高望重的儒生站出来:“陛下,为政当以仁为本,您如此大兴土木,刻石颂功,实非仁政之举。”<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