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限……可问题在于兹事体大,攸关以后东洋、南洋诸国之体制,必须有足够分量之人前往坐镇、具体负责,中书令乃国之宰相,位高权重,岂能赶赴倭国参与谈判?而中书省除去中书令之外,再也无人比本官更为适合。”
“行了……”
李承乾被这两人吵得头痛,不满道:“一位帝国宰相、一位大宗伯,却好似贩夫走卒一般锱铢必较、互不相让,成何体统!”
刘洎与许敬宗赶紧躬身施礼:“陛下恕罪!”
李承乾哼了一声,看着许敬宗问道:“尚书这两年行走天下、丈量田亩,可谓劳苦功高,此去倭国远渡重洋,可能承受那般辛苦?一切以身体为重,不要勉强。”
许敬宗大喜:“多谢陛下关心,微臣虽然劳累,但为陛下效力何惜此身?微臣愿意竭尽全力,辅佐陛下成就煌煌盛世、宏图霸业!如此,纵使鞠躬尽瘁,亦甘之如饴。”
李承乾满意颔首。
所以古往今来之帝王身边总是不缺奸臣,因为奸臣不仅会办事,说话还好听,故而明知其德行有缺、品行不佳,却仍旧难以将其贬斥。
只要想想若身边皆是魏徵那样的官员,这个皇帝当不当也无甚意思……
当然,忠臣要予以放权、佞臣要予以限制,帝王平衡之术他是懂的,并不会出现宠信奸佞、祸乱朝纲之事。
不过虽然将此事交予许敬宗去办,却也不能驳了中书令的颜面。
“中书省乃帝国中枢,此等大事也不能置身事外,可由中书侍郎与许爱卿同行。”
“微臣遵旨。”
刘洎松了口气。
大唐立国至今、灭国无数,但还从未有一个国家以“民选”之方式举国内附,这是了不得的大事,最是遵循儒家“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那一套,可以想见一旦此事促成,儒家势必鼓噪吹嘘,史书之上也定然留下浓墨重彩之一笔,若中书省置身事外难免会遭受攻讦,认为失职。
李承乾又翻了翻那份奏折,忍不住笑道:“难波海边发现徐福生活之遗迹……徐福甚至曾为倭王,之前的倭王皆为徐福之后裔……呵呵,简直胡说八道。”
说到此事,刘洎也笑起来:“如此荒谬之言,倭人却深信不疑,就在举行‘民选’之际,倭人非但无仇恨敌视之心,反而仰慕天朝强盛,对于内附大唐举国欢呼、迫不及待,自以为认祖归宗,简直可笑。”
李承乾摇摇头:“蛮夷之邦、愚昧之民,哪里知道世事之真伪?那些掌握着权势的贵族们说什么,民众便自以为是真相,偶尔一两人能够洞彻真假、看透实情,却也淹没在纷纭舆论之中……中书省与礼部要精诚合作,对于各项流程务必熟悉,倭国上下之心态、反应也要详加考察,制定出一个可以长久使用之法度,以便于日后再有类似情况可以快速拿出方案,省时省力、效率优先。”
本章完